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太十七1-13

 

2021021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lun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太十七1-13

這一段是耶穌把三個門徒帶上山去,然後登山變像;那到底耶穌這樣做的目的為何呢?有甚麼意義呢?第一個意義,是讓門徒看見復活的榮耀。第二個意義,是讓他們知道,耶穌已走完第一段路程;那就是從受洗到現在,祂已經盡了諸般的義,已經把神的義顯出來,祂的任務已經完成了。由於完成了祂的任務,所以神的說話多了一句,就是你們要聽祂。你們要聽祂,代表甚麼呢?乃是代表祂在地上,可以代表神,祂的話、祂的榜樣,都要成為門徒學習的對象。

第一點是讓門徒看見復活的榮耀,原因是當耶穌說到十字架的道路時,門徒是看不見復活的,門徒所看見的,只是死亡。當耶穌說祂要往耶路撤冷去,受長老、祭司長和文士許多的苦害,並且被殺,第三天復活時;彼得就把祂拉到一邊,要祂千萬不要這樣。這時的彼得,是被死亡遮蓋了他的視線;他只看到死亡,看不到復活。於是耶穌就對他們說,在這裡的人,有人在沒有嘗過死味以前,必要看見人子帶著祂的國降臨(十六28)

因此,耶穌就要開他們的眼睛,讓他們可以先看到天國的榮耀,這就是預嘗復活的榮耀,預嘗天國的喜樂。當一個人先看見天國的榮耀及喜樂時,他就可以跳過十字架的死亡一幕,看見死亡後的復活,他就不會留戀地上的一切。這就是如保羅一樣,他是上過三層天的人,於是他就不會怕殉道,他就會喜歡離世與主同在,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。我們今天沒有天國的盼望,只留戀地上,原因有二:一是沒有三層天的經歷,或是沒有但以理時常親近神的經歷。由於沒有這個經歷,我們就不會覺得天國是美的,就只會覺得世界是美好的,這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之一。第二個原因,是因為我們沒有預備好將來在天國的獎賞,我們若是空手見主面時,我們是不想回到天家的,因為回到天家時,我們是兩手空空,沒有獎賞,只有哀哭切齒的。

因此,若我們要把盼望放在天上,我們第一要有親近神的經歷,就是與神同在的喜樂滿足,就是詩七十三25所說的,除了神外,在天上、在地上,我是沒有其他所愛慕的。也像詩人呼籲我們,要嘗嘗主恩的滋味,就知道祂是何等美善,投靠祂的人是有福的(詩卅四8)。若我們不曾嘗過主恩的滋味,我們是不會走十字架的道路的;因為這時,我們只看見死亡,卻看不到復活。故此,耶穌把門徒帶上山去,山上是表示與神親近之意。若不與神親近,看見神的榮耀,看見天國的榮耀,看見復活的榮耀,是不會走十字架的道路的。

耶穌把他們帶上山去,目的是把他們的眼睛開了,讓他們曉得走十字架的道路時,所看到的不是死亡,乃是復活。若我們的眼睛只看見死亡而不是復活,那就不會及不能走十字架的道路的。這就是耶穌帶他們上山的主要目的,我們也需要這樣的看見,才可以走十字架的道路,才可以不留戀世上的獎賞,而注目於天上的獎賞。

此外,這一次上山時,神又有聲音說了,與受洗時有聲音從天上說出一樣;但多了一句話,就是「你們要聽祂」。這一句多出的話,有甚麼意思呢?比照第一句話,是耶穌受洗時神說的話,這一次又說話,這就代表兩個階段。第一次的說話,是耶穌受洗時說的,這是第一個階段。這第一個階段,耶穌做些甚麼呢?就是要盡諸般的義(就是履行全部的義)(太三15)。盡諸般的義,是表示耶穌把人的義捨棄,而要行出神的義來。行出神的義就是完全照神的旨意而行。神有叫祂說的,祂就說,沒有叫祂說的,祂就不說;神有叫祂做的,祂就做,沒有叫祂做的,祂就不做,這就是行出神的義來。而這一個階段,耶穌已經完成了,因此,神加上一句話,就是「你們要聽祂」。這就表示,耶穌在地上可以代表神,祂是聽神的吩的,故此門徒要聽耶穌的話,就是聽神的話。祂在地上已經可以完全代表神,這就是耶穌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目的,就是盡了祂諸般的義,表彰神的義。

那當祂完全表彰了神的義後,而且神又再次說這是神的愛子,神所喜悅的,那祂本應可以回天上去,不必再在地上了。若祂沒有另一個使命,就是救贖人的使命,祂確是可以回天家的,因為祂已完成了第一個任務,就是生命的使命,祂已經完成。然而,祂還有一個使命,就是救贖世人的使命,這個使命,還未有完成,因此,祂就要再下山去,完成祂的第二個使命。這就是當門徒說,我們在這裡真好,要住下來的時候,耶穌還不能住下去(若沒有救贖的使命,其實耶穌不只可以住在山上,更可以直升天上的)。祂還要下山去,完成祂的第二個使命,就是救贖人類的偉大使命。若彼得要祂住下來,果真如此,就沒有拯救了。

耶穌還要下山去,祂要孤單的承受十字架的苦難,但因著有復活的榮耀等著祂,祂可以獨自走這十字架的道路。今天我們走十字架的道路,若不看見復活的榮耀,是不能走下去的。這時,我們便如彼得一樣,要我們停在榮耀的復活裡,不願意下山的。然而,原來要得這復活的榮耀,是要下山的,是要走完十字架的道路後,才可以得到的。這是彼得不明白的,也是我們所不明白的。我們只是希望,不必走十字架的道路,就可以馬上得榮耀,就可以不必下山去,忍受死亡的痛苦。然而耶穌知道,若要得這榮耀,是要先經過死亡的。這就是耶穌下山去的原因,是門徒及我們不喜歡、也不知道的道路。

耶穌下山時,告訴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(9),這是甚麼意思呢?原來十字架的道路是難的,是人不容易接受的;此其一。第二,若只告知榮耀的一幕,那別人更以為不必經死亡,就可以得到,這就誤解了真理的意思。原來人很容易只想要自己要的,卻不要自己不想要的。於是若只告訴某些真理,人是不容易接受的,或只是接受部分的真理,反而誤了自己。

這就是文士從聖經中知道以利亞要來,但以利亞已經來了,人們卻不認識他,反而任意待他(12),這是甚麼原因呢?他們熟讀聖經,知道有以利亞要來,這是瑪拉基書說的。然而,當以利亞來時,他們卻不知道這是以利亞。這代表我們讀聖經,雖然會讀得很熟,但不一定懂得應用在生活上。若是如此,那只是紙上談兵,只是讀出知識來,對我們的生活是沒有幫助的。

今天我們讀經是一方面,的確需要熟讀聖經,但不只熟讀聖經,而且還要懂得解經(門徒似乎解經也不是很行),也要知道如何應用在生活上;並且以聖經作為我們衡量事情的根據,如此讀經才是有用的。文士很會讀聖經,但卻不知所云,這是否也是我們今天的問題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