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1121 samedi 士五19-31
這首詩繼續回顧,說到有更多的人參與爭戰,就是迦南的眾王,而更重要的,是天上的爭戰,從它們的軌道與西西拉交戰。原來這場戰爭,不只是西西拉與巴拉的爭戰,更是擴大到天上的爭戰,以及迦南諸王的爭戰。也就是說,這場爭戰,是從地上延伸到天上去的。不只是地上的爭戰,而且是天上的爭戰。當初這場爭戰,只是局部的、或是西布倫、拿弗他利與耶賓王的將軍西西拉爭戰而已。然而,後來加入戰團的,卻有其餘四個支派的人,再加上迦南諸王的爭戰呢!這有甚麼意義呢?
我們的爭戰,或許是從一件小事開始,或許只是局部的,然而,當戰爭一開始後,很容易就會擴大。戰爭是從一場小戰開始,有時會蔓延到世界大戰的,這是地上的戰爭的型式。教會中一件小小的爭執,開始時是小事來的,但若沒有把之熄滅,就會蔓延開來,其他的人就會加入戰團,於是到了後來,是一發不可收拾的。這裡的爭戰,當初是不關迦南諸王的事的,但他們也是趁火打劫,希望可以得到一些銀錢(19)。這是人為了利益,就不計爭戰的後果,會把人的紛爭愈鬧愈大的。
那些加入的迦南諸王,後果如何呢?聖經沒有說得很詳細,但若這場戰爭是天上的耶和華也加入的話,他們一定得不到好處的(20)。當以色列人靠神的恩典而作戰時,那他們本來的仇敵是只有西西拉,但神卻把其他的迦南諸王也給了他們,這就是買一送N的恩典。就好像約書亞攻打艾城時,神把伯特利也給了他們一樣(書八)。當我們在地上任何爭戰時,真正的爭戰,應是天上與地上的爭戰,而不只是表面的地上的爭戰。這是善與惡的爭戰,當初兩個支派與西西拉的爭戰,變成六個支派與迦南諸王的爭戰,這是善與惡的爭戰。而更重要的,是天上的王與撒但的爭戰。我們在地上若發生有任何爭執,都應是善與惡的爭戰,而其最終表現,就是天上的君王與世界之王的爭戰,而世界之王就是撒但。
今天在教會中,我們常有爭執,這些爭執,到了最後,就是爭戰,而若我們沒有倚靠神,只注重自己的利益的話,那這場戰爭,就一定讓撒但得勝的。我們任何戰爭,若不是用愛來和解,就都會被撒但利用,讓旁邊的、無關的迦南王加入戰團的。教會中應是沒有仇敵的,但我們把教會的弟兄變成仇敵後,於是教會的爭戰就不斷增加,而撒但就趁機加入,就把我們通通消滅,這是很可惜的。
真正的戰爭,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戰爭,應是善與惡的戰爭,這樣的戰爭,神是會加入的;這樣的戰爭,是以弗所六章所說的爭戰,是不可避免的。然而,現在教會的戰爭,卻是弟兄與弟兄之間的爭戰,不是善惡的爭戰,是己與己的爭戰;如此就讓撒但有機可乘,這就不是我們所樂見的。若是善與惡的戰爭,神會加入,幫助那些倚靠神的人。但若教會中,不是善與惡的戰爭,只是弟兄與弟兄之間的仇恨及爭戰,那神不知道如何插手,也不能插手的。這時,不是神插手,而是撒但插手;只有撒但會插手,這才是真正的可怕呢!
這場戰爭中,有其他四支派的人,雖然沒有呼召,卻仍是加入戰團;同時,迦南諸王也是趁火打劫。這代表善與惡的爭戰,而最後的加入,是耶和華自己。若是耶和華插手的,那打仗的人,就必須是按真理而行的,若不然,神是不會及不能插手的。也就是說,這場戰爭,當初是兩個支派與西西拉的爭戰,但後來正義的一方,有人加入;邪惡的一方,也有人加入,這就是善與惡的爭戰。由於是善與惡的爭戰,故耶和華就插手於善的一方,於是惡就敗亡。
善與惡的戰爭,我們是應該加入善的一方,是不能隔岸觀火的。這裡有兩種人,一是迦南諸王(19),他們加入的是惡的一方;另一種人是隔岸觀火的米羅斯人,他們是作壁上觀,不加入任何一方(23)。雖然不加入,以為就可以靠中站,但還是被咒詛的。原來善惡的戰爭,我們必須加入,而且當然是加入善的一邊;我們必須去打,不能逃避的,這是以弗所書六章所說的爭戰。迦南諸王加入惡的一邊,米羅斯人都不加入,這兩者都是不對的。
那教會中弟兄與弟兄之間的爭執呢?那就不應是仇敵與仇敵之間的爭戰,是不應該發生的爭戰,這時,神就不能加入;但撒但就會趁機加入,這就產生分裂,以及嚴重的後果。原來任何戰爭開始後,由於會有朋友及親情之關係,就會有人加入。若教會中不是為了善惡之爭,而只是為了利益之爭,或是為了個人的喜好而相爭;那就會形成教會的分裂,就會被撒但利用,把我們擄去,是很可怕的。
雅億本是一個住帳棚的婦人而已(24),住帳棚代表一般的生活。但她除了住帳棚之外,她還加上一個使命,就是觀察神的旨意,知道她生活還有一個使命,還是要盡她的責任的。因此,當機會來到時,她就作了一件合神心意的事。雖然這事對她而言,不是她平時的力量所可以成就的,但神給她機會時,她就利用這機會,完成一件偉大的事。她本可以等巴拉來到後(四22),讓巴拉把他殺死的,如此就不必自己冒這麼大的風險,甚至會有可能喪命的。然而,她不等別人來做,她不讓機會失去,自己可以做的事,就自己完成。這就是她因為了解神的使命後,她就毅然地不顧生命,完成了一件臨時的使命。這使命不是她計劃出來的,乃是臨時臨到她身上的。若不是一個平時的使命,只是突然臨到的使命,那就一定需要平時有預備,充分知道神的旨意,否則就不會如此快就可以決定及做得到的。
原來我們要常作準備,若突然有一個使命臨到,若神給了我們一個服事的機會,不是我們平時準備好的,我們仍要有能力做得到。我們平時要觀察神的旨意,要明白神的心,知道神的使命來到時,我們就馬上可以完成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。因為一般而言,神給的使命,有持續性的,例如傳福音、例如彼此相愛等,這些固然要有計劃去做。但突發的使命,臨時出來的機會,我們是否可以完成呢?這也是考驗我們對神的忠誠,以及對神的信心,是需要我們操練好的。
西西拉的母親,只會想到屬世的益處,她教導兒子也應只是屬世的目標,她是可憐的母親,因為她生下的兒子,最後是甚麼都得不到的。她的目標只是一些錢財 一兩個女子,以及一些無用的彩衣而已。這樣的人生目標,有意義嗎?底波拉這個以色列之母,就不一樣;她要的乃是屬靈的兒子,乃是永恆的目標,乃是神自己。這兩個母親,一是屬世的、一是屬靈的,她們所得到的兒子,就是不一樣的。而西西拉之母,最終只是無盡的悲哀,永遠看不到她的兒子的面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