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可十一27--十二12



2018/3/1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可十一27-十二12

(27-33):這一段是祭司長及文士並長老,要問耶穌權柄的問題,而耶穌又反問他們一個問題,他們用討論的方式後,再回答耶穌;說他們不知道。於是耶穌就也不回答他們,因為回答也沒有用,他們不是想要明白真理,只是想質問耶穌而已。他們即使明白了真理,也不會遵行的,因為與他們的利益衝突。他們要得的是自己的利益,也懼怕百姓,想得到眾人的尊敬及認同(32;十二12),因此就犧牲了真理;這些因素,就使自己無法遵行真理。

他們問耶穌問題,因為耶穌趕出了殿中作買賣的人(15),他們就質問耶穌,誰給祂這權柄的(28)。那他們問這句話前,知道耶穌有權柄嗎?看來是知道的,他們其實不是如此笨的,因為當耶穌說了葡萄園的比喻時,他們知道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(十二12),因此,他們不是笨的。他們是有頭腦的人,不是真不明白的;只是不想明白,更不想行出真理而已。一個不想行出真理的人,只想以自己的利益為主的人,他是不會吸收真理的;如此他們就等於自己把自己變笨了。他不是不明白真理,只是不想知道真理,就只能掩耳盜鈴,就只能故意裝作沒有真理這回事。

耶穌先問他們一個問題,是因為耶穌知道他們,是不會接受正確的真理的;因為他們是在黑暗中,而黑暗是不會接受光的。雖然有光來了,他們也看到光了,但他們卻不接受光,就躲開光;於是他們永遠在黑暗中,成為他們的選擇。耶穌為何問他們一個問題呢?耶穌是把他們心中的難處揭露出來,讓他們知道,他們有一個難處,是攔阻他們接受真理的。耶穌隨便問一個問題,就是約翰的洗禮,是從天上來的,還是從人間來的(30)。這個問題,是很顯淺的問題,是眾人都知道的問題(32),就等於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問題。然而他們為了利益,為了自己的權柄的問題,不容許別人把他們既有的權柄及地位拿去;他們就不承認眾人已承認的事實,就說:我們不知道!

因此,真理不是如此難明白的,真理是不必商議才可以明白的(31);真理本身就證明它是真理,真理不是投票出來的。真理只有接受一途,若為了利益、為了怕眾人(32),因而犧牲真理;那就不能以真理為首,我們就失去明白真理的機會。因此,這一班人當初來問耶穌一個問題,本就不是想明白真理,更不是想行出真理,只是想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已。今天我們對真理的態度是如何的呢?我們是想明白真理、行出真理呢?或是只以利益為主,真理只是用來參考的東西而已呢?

基督徒或許不像這些祭司長等人,他們根本是明顯高舉自己的利益,而將真理踐踏的人。但很多時基督徒雖然似乎不會踐踏真理,卻也不是想遵行真理的人;還是會衡量一下,行出真理要付多少代價,要損失多少益處的。人們只是明白了真理,但還是不願意付代價行出真理的。

原來行出真理是要付代價的,為何要付代價呢?因為這世界是不行真理的,當眾人都不行真理時,你若要行出真理,當然就不容易了;因為真理不為世人所重視,也會被世界藐視,這就成為行真理的阻力。若沒有把真理放在首位的心態,最多只能止於明白真理而已。然而,若只是想明白真理,而不想絕對地行出真理,那下一步就會如祭司長們所做的一樣,最後還是踐踏真理的。

耶穌要他們回答一個問題後,才會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;這代表耶穌要知道,他們有沒有資格,去明白真理。結果他們沒有回答耶穌的問題,就代表他們不合格,他們的心態是不對的;那即使耶穌回答了他們,告訴了他們真理,他們也不會明白及行出真理來的。今天我們在追求真理前,是否明白自己的心態,是否真把真理放首位,是否真願意付代價行出真理?若答案不是肯定的,我們是沒有資格明白真理的。這就是為何我們常常讀聖經,也不明白的原因,因為我們常把利益、權位、及各樣的矛盾加入其中,就把真理擠住,而不能讓真理進來了。

真理是絕對的,不必經過商議,也不必經過篩檢,只要接受即可。然而,祭司長們要接受真理,是經過商議,是經過篩檢的。合他們意的,就可以接受,不合他們意的,就不能接受。他們不是讓真理凌駕他們,不是讓真理管理他們,而是由他們凌駕真理、管理真理。若真理只是成為僕人,而不是主人,那我們不會明白及遵行真理的。我們要以真理為我們的主人,為管理我們的最高標準,如此才真可以行出真理的。

(十二1-12):這一段是葡萄園的比喻,這個比喻,是說到整個舊約的故事,也是說到神的愛。神栽了一個葡萄園,圈上籬笆、挖了一個壓酒池,蓋了一座樓,租給園戶,就往外國去了。這葡萄園就是以色列人,神給他們劃定界限,這界限就是葡萄園,就是佳美的迦南地。神把這地賜給他們,也給他們地界,這地界不只是迦南地的國界,更是以律法為屬靈的國界。然而他們卻沒法結出好果子來,因為他們踰越了屬靈的國界,不遵行神的律法。神差先知僕人去,希望可以改變他們,讓他們結出果子,但卻反而遭受他們的逼迫、殺害。這就是整個舊約的光景:雖然有好的環境,有神的栽培,更有神默默的愛、默默的忍受。但他們不只不知道悔改,還把神的兒子殺了,這就是他們的光景。

在這裡我們看見的,先是神的愛、神的保護、神的看顧。神把最好的給他們,但他們卻把神的愛、神的產業據為己有。他們想佔據神的產業(7),把屬神的變成屬自己的。這就是法利賽人、祭司長們的表現;他們從神的律法中,加上自己的解釋,就變成自己的財產,就要別人遵守,就把自己變成神,成為最高的權威。而當耶穌來了,真正的權威來了,他們就覺得自己的財產受到威脅,自己的權柄受到侵害,就把耶穌殺了。這就是想把神的產業,歸到他們自己上面的過程。

原來人在服事神,在神的家中服事時,也會有這種情形發生。人很容易把屬神的東西,變成自己的產業。當我們為神治理神的家時,我們本是僕人的身分,卻後來變成主人,卻把神的產業,變成自己的產業。人們表面上是擴張神的國,其實是擴張自己的地盤,這就是法利賽人所做的。他們本來是想維持神的律法,是想保存神的律法的;但在這過程中,卻漸漸把神的律法,變為自己的財產,並且加上了不少自己的意見,就把神的財產奪去了。於是他們用自己的律法,假冒神的律法來捆綁人,最後就把神的兒子殺害。

然而神的愛還是容忍他們,給了他們很多悔改的機會,但他們一一失去了這些機會,因為只求自己的利益,就不能接受神的真理。最後,神就只得用公義的方法,把那些園戶除滅,將葡萄園轉給別人(9)。而他們所棄的耶穌,卻成為建造另外的房屋的根基(10),那就是神要建造一個屬靈的殿,而不是他們所見的物質的殿。他們把神建造的葡萄園拆毀了,也把神的兒子殺了,但神卻建造另一個殿,就是以耶穌的身體建造的屬靈的殿,就是新約教會的出來。

祭司長們聽了這比喻後,就知道是指著他們說的(12)。他們這時是知道了,因為指著自己說的話,都是敏感的,因為人的利益觀是大的,當說話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時,就會明白的。故此,他們不是不明白真理,只是不能行出真理而已。耶穌說出真理,他們明白了,卻還是以利益為重;結果明白了真理,還是不能行真理,反而是惱羞成怒,要殺害耶穌。人不是不能明白真理,但因著損害到自己利益,就只能以毀滅真理的方法,去維護自己的益處;這就是他們想要捉拿耶穌,而不想接受真理、不能行出真理的表現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