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/2/2 vendredi 耶四十三
耶利米說完了耶和華他們的神的話後,他們的反應是甚麼呢?他們沒有思想,沒有討論,也沒有爭辯,就馬上反對及拒絕。這可見他們只能接受一種話,就是耶和華允准他們進入埃及,其他的話,都是多餘的,是連想都不想就拒絕的。這樣的心態,是代表他們當初的求問神,只是例行式的求問,只是想得藉口、想得安慰而已。他們不是真想遵行神的旨意,只是想得到自己所要得的東西而已。這樣的心態,就如小孩子一樣,只是想吃糖,未得之前,還可以理智的求,但得不到時,就鬧翻了。這是不成熟的心態,是完全只想利用神,只想要神的福,而不是要神的自己,也不是想行在神的路中;只是一方面要行在自己的路中,另一方面又要神贊同自己的想法,只此而已!這明明是愚蠢的作法,但他們卻以為是聰明。
他們心中定下了一個想法,是想改變神,而不是想神改變他們!這個想法是牢不可破的,是不能讓任何的意見進來破壞的。然而若是如此,他們為何要求問神呢?我們求問神的目的是甚麼?是真的想遵行神的話嗎?還是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呢?當他們求問神,到底要入埃及或是留在此時,他們的目標是利益,而且已定下了自己利益的目標,是沒有辦法改變的。即使是神的話、神的旨意,也不能把之改變的。那他們還要求問神的目的是甚麼?不是想神改變自己,乃是想改變神。原來人的禱告還有一個可能的目的,就是我設定了一個答案,我求的目的,不是想知道神是否有更好的答案,或是更好的路,乃是想神聽我的這個答案。若是神不聽的話,那我不能改變神,但神也不能改變我!這就是他們禱告的目的,不是真的想求問神,乃是想神答應他心中的想法。若神不答應,那我也是要行的;只是若神答應,我就有多一點的安全感而已。
原來人有時的禱告,不是想真心求問神的道路,乃是先設下一個目標,希望神答應我的這個目標。若神不答應,我不能改變祂,那祂也休想改變我!這樣的禱告,是否會是我們禱告呢?這樣的心態,是否也常是我們禱告的心態呢?原來我們的禱告,只是表演的禱告,只是想改變神,而不是讓神改變我們的。這就如巴蘭一樣,他第一次求神,得不到神所應允的,但他不想神改變他;於是他就再來第二次的禱告,目的不是為了求神的旨意,乃是想改變神。因此,巴蘭是心中先一個設定,是要到巴勒那裡的。但神不應允時,他又不想神改變他,那他就再禱告,希望可以改變神。這就是為何巴蘭有兩次禱告的原因,是他不想聽神的話,不想神改變他,他就要改變神。
巴蘭的禱告,似乎改變了神:神就有條件的讓他去了;然而他的下場是悽慘的。那希西家呢?神說他的病不能醫,必定要死,他也求神改變祂的心意,結果神也答應了;那結果呢?他就生下一個瑪拿西,在位52年,成為猶大國滅亡的主因。這就是我們不聽神的話,而想改變神的旨意的結果。今天我們的禱告,不是要改變神,乃是要神改變我們,這就如哈巴谷先知,在哈巴谷書第三章中所做的。當他對神的旨意的決定,已經知道無法改變神的計劃時,他做了一件事,不是放棄禱告,乃是繼續禱告。然而他的禱告,不再是求問的禱告,乃是默想的禱告,乃是以神為中心的禱告,乃是思想神的作為的禱告(參哈三章)。
那哈巴谷先知的這個禱告,目的是甚麼呢?目的乃是讓神改變他!因為他知道神的旨意是要讓迦勒底人滅掉猶大,而且這旨意是不能改的;但他自己卻不太能接受,那他怎辦呢?他就改變他的目標:他不再想改變神,反而是想法讓神改變他,讓他可以接受神的旨意。他用何法改變自己呢?就是默想神的作為,就是把眼目向著神,而不是向著事情。因著他默想神,他就得著神,他就被改變了。當我們得著神的自己時,我們才會因著神的同在而改變自己。這時雖然環境沒有改變,但他自己改變了,他就能應付一切不好的環境,這就是哈巴谷的例子。他不能改變神,但他卻願意被神改變,這是我們要學的功課。
這些人是不要神的人,也是不願意被神改變的人;然而他們雖然不要神,不把神當神,神還是他們的神(1)!第1節中多次提到耶和華「他們」神,這個「他們神」是特別加上去的;表示神仍是顧念他們的神,只是他們不要神,神就只能單方面的愛他們,這是神的無奈。因為神想把好東西給人,但人所選擇的,卻是表面以為是好的東西,卻是壞的東西。人是不會選擇的,因為人看不到將來的事,只看到目前的事;人也看不到屬靈的福,只看到屬世的福。因此,人是靠自己的眼目及道理去選擇,是不能選到真正的福的。然而人雖然看不到將來埃及的命運,卻也不聽神的預告(8-13),這是不能謙卑,只是狂傲而已(2)。一個狂傲的人,其實是瞎眼的人,因為狂傲的人,就是只以己的想法為標準,拒絕神的啟示,那一定是沒有路的。
狂傲的人要反對神,是一定會找到很多理由的。巴錄是書記,是把神的話記錄的人,也是代表耶利米說神的話的人。他們為何會扯上巴錄呢?他是18年前前約雅敬時代宣布神的話的人,卻也為他們認知。那時還會有一些領袖聽巴錄的話(參耶36:11-16);但現在他們知道這件事,知道有巴錄這個人,但卻誣告他。原來他們是只要說神的話的人,他們就恨惡的人。他們認識巴錄,可能因為他說神的話,但他們把一切說神的話的人,都認為是與他們敵對的人,這就是不要神的話的人的心態!
他們不聽神的話,為何又要把耶利米及巴錄帶走呢?他們不是討厭耶利米及巴錄嗎?原來一個不要神的話的人,是沒有平安的!他們一方面不要聽神的話,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沒有神的話、也不能沒有神,於是還是要把耶利米帶走,成為他們某種程度上的安慰的。一個沒有神、又不要神的話的人,是不會有平安的;他們不只把耶利米帶走,也把所有的人帶走。這些帶走的人,就成為他們的安全感;因著他們不能得到神的背書,就只能得這些人群的背習了。因此,他們又不要神的話,沒有安全感;但又不能沒有神的話,就成為這些人的矛盾了。
耶利米最後啟示了埃及的結局,但他們已經不會改變了,連反應都看不到了。當他們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時,神的話對他們已經只能宣告審判的信息,而不再有悔改的機會了,這是很可惜的。我們不要走到這樣的地步,讓神只能宣布審判的話,而不再有憐憫的機會。
他們憑甚麼不聽神的話呢?是憑他們的眼見,他們的判斷。然而他們能見甚麼呢?埋在砌磚的灰泥中的大石頭(9),因為埋在裡面,是人看不到的。這代表他們能看到的,只是表面的事,隱藏的事是無法看到的。隱蔽的事,只有神知道;他們憑肉眼去判斷事,成為他們的憑據,那是愚笨的。他們不知道以後的事,只憑眼見作憑據,是一定失敗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