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亞八

2016/7/8              vendr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亞八

這一段是說到神恩典的再臨。神的恩典何時再臨呢?為何過去沒有,現在又有呢?其實過去的懲罰,也是恩典;不是過去沒有,現在才有,乃是永遠都有。只是因著人的犯罪,過去的恩典,是加上公義的懲罰,人在那時就不知道這是恩典。然而,神的恩典是不變的,只是對待人的方式,卻因為人的行為而不同。當人不斷的犯罪時,神本可以完全把人毀滅就好了,但也因為神有恩典的存在,因著這個恩典之故,神就不把人除滅,卻使人受到管教及懲罰。管教與審判是不同的,審判是公義為主,但管教除了公義外,還加上了愛。因此,神對以色列人的懲罰是管教而不是審判,這就是為何以色列人能翻身的原因。

當以色列人愈來愈離棄神時,神的懲罰已經來到了,神把他們趕到外邦去。然而,神的懲罰與外邦人的殺滅是不同的;外邦人的殺戳是滅絕為主,而神的懲罰是以管教為主,兩者是不同的。人的殺戳是滅絕,而神的懲罰是管教,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目標。人的殺戳是只有現在,但神的管教是還有將來的。這就是為何這裡有過去、有現在,也有將來之意。過去是懲罰、是難受的、是被擄到外邦去的;但這都只是為了將來的恩典。雖然過去看起來不是恩典,但從永恆的角度來看,這就是恩典,這就是神不變的恩典,只是過程中有不同的作為,人就不容易看得到這是恩典而已。

神把祂的整個計劃說出來,不只是說到過去,也說到現在;不只是說到現在,也說到將來。無論是過去、是現在,都只是永恆計劃中的一部分;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知道甚麼是神永恆計劃中的目標,這才是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呢!因此,這裡神把祂永恆的計劃說出來了,這計劃就是將來有十個人,從列國諸族中出來,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:我們要與你們同去,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(23)。這就是神最後的計劃,也是神最後的目標。以前他們是在外邦人中,沒有人喜歡他們,也沒有人覺得他們是寶貴的;但這個以前,是為了將來的美好目標,若沒有以前,就沒有將來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以前,是為了將來。我們以前的管教,是為了將來美好的目標,就是讓我們的生命成長,使人羨慕,使人自動地來尋找神,使神得榮耀。

為何有以前也會有將來呢?為何我們的以前、我們的現在,是為了將來呢?這其中只有一個原因,就是因為恩典、就是因為神的信實(8)。神是有恩典、有憐憫的神,祂也是守約的神,因此,祂所有的作為,都是為了將來的美景;祂的計劃,也必定會成就的。若是如此,我們就要學習看神的恩典、看神的計劃,而不只是看現在我們發生的事,或是過去發生的事了。我們要看的,乃是神的整個計劃,乃是神的信實,神的恩典。若神是有恩典憐憫的神,我們就要看祂憐憫及恩典這部分,而不是發生了甚麼事情這一部分了。神在這裡,是把祂的整個計劃及心情說出;祂說到以前,說到現在,更是說到將來。

為何神要說出整個時間的過程呢?因為祂要告訴我們一件事,所有發生的事,都是為了神將來美好的計劃。神在祂的心中,已經有一個美好的計劃,以及美好的藍圖;祂所有現在及過去做的事,都是為了這個藍圖,這個計劃而做。在祂是沒有改變的,也必定會成就一切的。因此,不是過去發生的事重要,也不是現在發生的事重要,乃是神的整個計劃及目標重要。當我們知道神的整個計劃及目標後,我們就應該有一個篤定的方向,也應該對神有信心,而不致於只注目於現在的困境了。

神在這裡,沒有說出為何他從丟棄錫安,變成回到錫安的原因(3);祂只說出祂要如此做。我們沒有看得到特別的原因,只有一個原因是不變的,就是因著祂的恩典:祂的恩典是不變的。因此,祂就會從丟棄錫安變成回到錫安,就是這個原因而已。其實不論是表面的丟棄錫安,與回到錫安,這外面的表現雖然不同,但其裡面的內容,都是一樣的。裡面有甚麼內容呢?就是恩典的內容。無論神如何做,因著祂的約及信實之故,祂的恩典都是永遠不變的。外面的作為可以不同,但無論是甚麼作為,都隱藏了祂的恩典。無論是患難、是順境,全都是恩典為基礎的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

既是如此,那我們就可以無論在任何情況,包括我們的失敗及軟弱時,我們都可以來到神的面前求恩典,而不必懼怕了。這不是說我們可以軟弱、可以故意失敗,乃是說我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,只要肯來到神的面前,神都必有恩典給我們的。我們也應知道,我們一切所碰到的事情,都是為了我們的益處,都是神的恩典,這是我們要認知的。

這裡又說到禁食的問題(19),原來以色列人有這麼多的禁食,不只是五月,還加上四月、七月十月呢!然而禁食是甚麼原因呢?似乎是為了一些不好的環境,是為了哀傷及儆醒;但當我們禁食時,能知道神的恩典是不變的,我們從禁食禱告中,若看得到一切的環境,神都有恩典在其內的話,那禁食的結果,就不是憂傷,而是歡喜快樂了。若我們以恩典作為我們的認知時,那我們很多事情就不必憂傷,就可以因神而喜樂了。禁食是外面環境的不好,但裡面的環境,因神的同在,卻是最好的。這就如耶穌被撒但試探時,外面的環境是不好的、是飢餓的;但裡面被神的靈充滿、被神的話充滿,卻是最好的。

此外,當神的恩典來到時,我們亦應有行為上的配合及改變,以與神的恩典相稱。而16-17節就是對恩典的回應了。我們對恩典的回應,就是有行為上的改變,有合乎神生命的行為表現,這才是具體回應神恩典的方法。感恩是要加上行動的,我們的行動,不只是獻上感恩的祭而已,更是獻上行為改變的祭,這才是神所喜悅的感恩方式。一個愈認識神恩典的人,他是愈會在神的恩典中謹慎的人;他不會在恩典中放縱,反而會在恩典中得到力量,可以行出合宜的事,這是一個知道恩典的人的正確表現。

    23節是說到外邦人看到了我們的作為後,就主動的要求要認識神。而他們所看到的是甚麼呢?乃是神與我們同在。若我們的行為,能使人看得到有神的同在,那我們不必如此費力去傳福音,自然有人會願意來就耶穌,願意主動來認識神的。若我們了解神的恩典,並在神的恩典下活出恩典相稱的行為時,那福音是很易傳出去的。今天我們傳福音覺得難,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基督徒該有的見證,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