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傳六



2016/7/2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jeu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傳六
這裡說到有一宗禍患,重壓在人身上(1);那是甚麼禍患呢?之後,他就描寫了很多人的無奈,人的虛空了。但在虛空中,卻似乎也有豐富的,例如神賜他貲財豐富、尊榮、心裡所願的一樣都不缺(2),這是豐富。然而,他雖然豐富,他卻不能喫用,反有外人來喫用,這就是虛空了(2)。在人的一生中,他就是尋找人生的答案,他要知道甚麼是與他有益的(12),他希望有人給他正確的答案,但最後,他不知道他死後有甚麼事(12),於是因為他最終要死亡,他就沒有答案了。一個人若一生勞碌,以為找得到答案,但卻找不到,這就是人生的禍患了。

1-6節是舉出兩個例子,一個是得到心中所要得的財富,一個是得到了生命的延續。前面的人是心中滿足,但身體卻不能享受;後面的人是生兒育女,但心裡卻不得滿足。一個是心的問題,一個是體的問題。故此,這一章都隱藏了一個尋找人生的答案的動機,但似乎這兩個例子至終都不完美,都找不到答案,於是作者就認為,這就是最大的禍患了。

這裡說到人在尋找人生的答案,財富可能是一個答案,生兒育女也可能是一個答案,除了這兩個答案外,還有甚麼是日光之下的人,可以找得到的更好答案呢?然而這兩個答案,似乎都是有缺點的,似乎都是不完全的。若人不能全部控制他所處的環境,那他所得到的,一定會有不完全的地方。人所能尋找得到的,都不是完美的;既不是完全的,就不是人生的答案了。人有不能控制的環境,他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(10),因為他不是最大的,他不是最能幹的,他也不是最能控制一切的。人若不能控制一切,那他就不是最大的,那他就不會找得到人生的最終答案了。除非他能找得到那最大的,那最有能力的,並且可以認識他,投靠他,那才會有真正的答案的。

因此,人在努力尋找人生的意義,人在找財富、找後代的生養,但卻不能使他的心滿足,不能享福,亦不能控制他死後的日子,那這也不是完美的答案。人為何不能自己找得到答案呢?主要的原因,就是人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(10)。誰是比自己力大的呢?可以是神,也可以是神所控制的環境。人有很多不能控制的環境,例如人的健康、人的遭遇、人的壽命等。人其實有很多的事是不能控制的,是不能由自己決定的,若是如此,我們怎能找得到人生的答案呢?我們可以努力追求,可以努力賺錢,這是人可以控制的,可以有自主權的;然而,環境如何,機遇如何,健康如何,卻不可以完全由人所控制。因為人有可控制的,也有不可控制的,於是最終的結果,不一定是我們努力就可以得到的,於是人生到了最後,就只是一個問號而已,是找不到答案的(12)

既然有一個比我們力大的,若我們能找得到他,若我們能認識他,並且把我們交在他的手裡,由他掌管我們,那才應是最好的。這就是這一章中隱藏的重點,就是要找得到那掌管宇宙的真神,我們才有機會找得到人生的真正答案的。傳道書雖然沒有告訴我們真神的特性,例如真神是慈愛的,是公義的,是為我們預備了救恩,是要我們都可以得救,都可以找得到人生的答案的神等;但傳道者卻告訴了我們,人生是空虛的,因為我們不能掌管一切,因為我們不是最大的;這些的結論及分析,是希望帶領我們到神那裡去,因為這才是人生的答案。

這裡有說到享用、享受等的字眼(23);而這些享用及享受,是人尋找人生意義的一個指標。也就是說,人所尋找的人生的意義,是以享受及享用為主的。這雖然是膚淺,但卻也是實際的一個目標。然而,由於人有很多不能掌控的因素,故此即使我們要以這膚淺的目標為目標時,也是很難達得到的。既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得到,那就不是每一個人的真正目標,也不是真正的人生目標了。真正的人生目標,應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的,這才是眾人的目標。那甚麼目標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達到的呢?

這裡說到口腹及心裡兩者的不同(7),原來人的滿足,人的目標,至少有兩種,一是口腹的目標,二是心裡的目標。前者就是財富的問題,後者就是心靈的問題,兩者的目標是不同的。財富或許可以滿足我們的口腹,但不一定能滿足我們的心靈;因為心靈不是用財富來滿足的,它是需要用愛來滿足的。財富我們或許可以用努力而得到,但金錢不一定買得到愛的。因此,口腹及心的滿足,是不同的來源,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。然而,心靈的滿足,不一定需要財富的豐盛,卻需要認識真神,因為惟有神才有真愛。而若真神已經為我們預備了救恩,那就代表我們每一個人,都可以因著認識神、接受祂的救恩,而得到神的愛了。因此,心靈的目標,雖然不是我們自己可以靠努力就達成的,但神已經為我們達成了,我們只要接受就可以了,這就是這裡說的心裡的知足的一個答案,是神為我們所預備的。

這裡又說到窮人及智慧人的問題(8),甚麼是窮人呢?窮人可以是一個沒有財富的人,這是我們深知的定義。然而,窮人也可以是一個不認識神的人,因為一個不認識神的人,他即使是富有財物,但他的心靈卻是貧窮的;因為他沒有神,就沒有滿足,他就是屬靈的窮人。這個窮人雖然知道在眾人面前如何行事為人(8),但他若不知道在神面前如何行,他就不會得到滿足,也只是虛空的事而已。除非我們知道在神面前如何行,除非我們所作的,是行在神的旨意下,這才不是虛空的,這才是在永恆中永存的事。

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是對神有認識的人,而敬畏耶和華的人,是智慧的開端,認識至聖者,便是聰明。智慧人應是認識神的人,而窮人卻是不認識神的人,這是指屬靈的窮人及屬靈的智慧人。因此,若沒有神,一切都是虛空,人不能掌握人的前途,這就是虛空的一個重要原因;而當我們認識神,行在神的旨意中時,我們可以知道永恆的事,也可以進入永恆,這才是有意義而可以脫離虛空。而一個行在神的旨意中的人,他就不論環境是如何,他都可以靠神而喜樂(3:17-18),他就不必與比自己力大的相爭了。

最後,作者問一個問題,誰知道甚麼與他有益呢?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甚麼事呢(12)?這兩個問題,一是說到有益的事,二是說到死後的事,都是人希望尋找的答案。而前面作者已告訴我們:答案不是財富、不是兒子;那是甚麼呢?原來那是一個人。當作者問「誰能…」時,重點是在「誰」這個字,這個誰是誰呢?答案就是神、就是基督。惟有基督才是我們惟一的答案,因為祂已為我們預備了救恩,祂要我們得到的,不是普通的恩典(2),乃是救贖之恩典,這才是人生的最後答案。因此,人生尋找的答案,不是事物、不是財富,乃是一個人,而這個人就是基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