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4/3 dimanche 太20:20-28
這裡說到西庇太兒子的母親,就是雅各約翰的母親,來到求耶穌,讓她的兩個兒子,在祂的國裡坐在耶穌左邊及右邊。而耶穌第一句回答的,就說他們不知道自己所求的是甚麼,然後再說出要與主同喝(苦)杯的道理,就是死而復活的路、就是先捨而後得的路。這裡雖然是約翰雅各的母親來求耶穌,其實也應是他們兩人的祈求,只是不好意思自己求,而把他們的母親請出來而已。耶穌這裡對他們所求的,直說他們是不知道自己所求的是甚麼;也就是說,他們所求的,只是按人的想法去求,但卻不明白神的路是如何走的。他們以自己認為的好處,來向神求,但卻不知道真正的好處,不是他們所要求的;乃是要走神所要他們走的路,那才是不必求,就可以得著的。當一個人所求的,自己也不知道時,是不可能得到神的應允的。
耶穌告訴他們要喝主所喝的杯,那就是要走主所走的路。主所走的路,就是十字架的路,就是死而復活、先捨後得的路。然而,他們所求的,不是先捨後得的路,乃是不捨而得的路。人所想所求的,都是不捨而得的路;但神的路卻是先捨再得的路。人是把捨這一步跳過去,馬上就想要得到他們所要的;然而耶穌是要把捨的路指出來,要他們先捨才會得。這條路不是人所明白的,也不是世人所有的觀念;因此,當約翰雅各如此求時,就表示我們所求的,都是我們自己認為最好的。然而我們所認為最好的,在神的角度來看,卻是不能實行的。因為沒有捨就沒有得,我們不願意死亡,但神的路是必須死亡,才可以得生命的。
今天我們的禱告,是否也常是不知道自己所求的是甚麼呢?我們以為自己所求的,是最好的,是最適合我們的;但其實我們只以自己的想法去求時,常是不合神的道路,因而得不到所求的。因為我們跳過了一步,就是死亡及捨己之路,我們因為缺乏這步,而跳上去馬上要得福的路,那當然就得不到應允了。有時我們的禱告,遲遲未得應允,是因為我們不會祈求,我們只以自己的角度去求時,因為不合神的理,就不會得到應允的。因此,奉主的名求,就是按神的真理、按主的意思而求,如此才會得到應允的。
此外,我們對先死而後生的路是不明白的。耶穌先後四次向門徒說過有關受死及復活的事(太16:21;17:9,12;17:22-23;20:17-19),但門徒卻有聽沒有懂。耶穌說的死亡及復活的道理,對人而言,人是看不到復活,只看得到死亡的。因此,人是不會走這條路的,因為在人而言,只看到死亡、只停在死亡上,而不會繼續向前看到復活的。死亡是成為復活的攔阻,使人看不到死亡後的復活。然而耶穌說到死亡及復活時,祂是跳過了死亡,而看到復活;祂是強調及看重復活,而不是只看死亡的。因此,同樣是死及復活,人們所看的,是停在死亡;而耶穌所看的,是穿越死亡而看到復活。這就是人的邏輯、人的看法,與神的邏輯、神的看法的差距。因著這些差距,我們禱告時,就不會看得到神的真正意思,也不會看得到真正的益處了。因此,若要懂得如何禱告,要能切中問題而祈求神的話,那當我們禱告時,我們應先求問神如何禱告,應按聖經的真理而祈求,而不只是按我們認為的利益而求而已。
例如我們生病了,我們千篇一律的都是求醫治;但當我們要求醫治時,我們真明白這時的醫治,真是神的旨意嗎?若我們的疾病,是因為罪而來的,我們若看不到罪而對付罪,那我們禱告了半天,也是不得醫治的。這就如約書亞在艾城失敗後,在神面前禱告,神卻不馬上答應他,而要他先對付以色列人的罪一樣。若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罪,也看不到別人的罪,你再禱告求神醫治,也是沒有用的。此外,若神要藉這苦難使人更成熟,你卻在神未作完工前,馬上祈求神醫治,那不是攔阻了神的工作了嗎?這就等於約翰雅各在未喝完耶穌的杯前,就先求坐在左邊及右邊一樣,是跳過了「脫去」的路,而馬上要「穿上」,這不是神的心意,那就是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了!
因此,當我們禱告了半天,而神仍不答應時,我們不要埋怨神,以為神是不聽禱告的神;我們這時應省察自己的禱告,是否有不合神的旨意、或是不明白神的旨意的地方。我們這時應求神啟示,我們應如何禱告,或是在禱告以先,我們應做些甚麼。就如雅各約翰在禱告之前,他們是否已喝了主的杯;或是約書亞在艾城失敗後,是否先檢討以色列人的罪,然後再求神,這樣才是合乎禱告的次序的。若我們未按神的次序而求:未認罪就想神作工,未脫去就想穿上,那就不合神的真理,神就不會答應的。
十二個門徒中,只有二人求耶穌,那其他人呢?其他人是沒有求,但他們不想求嗎?他們是沒有抓到機會求而已,他們當然也是想坐在耶穌的左右的。因此,當別人求了,而他們沒有求時,他們當然是惱怒的了,他們的惱怒,就看出他們也是一樣想為大的,也是怕別人搶去他們的大位的。因此,有求的是要為大,沒有求的也是要為大;這就是門徒的光景。耶穌已經準備要上十字架了,但他們不只不體貼主的心,反而傷了主的心。他們不只沒有安慰主,不只沒有想到主的利益,反而為自己的利益而爭,把主丟在一旁而不顧祂的「死活」。這就是門徒的光景,是不顧主孤單的走上十架的路,是讓主傷心的。
主告訴他們,要作大的,就要作小的;要作為首的,就要作服事人的。原來天國中大小的道理,是與世間大小的道理不同的。天國中大的就是小的,而小的就是大的;這怎麼說呢?世上的君王,都是爭大的,他們是用權來管轄人的,因為大的才有權、大的才可以管轄人。而天國的君王,是用愛來幫助人的,而愛的幫助,是成為僕人來服事人的;愛是謙卑的、其表現就是小的。世上是以權來管轄人,就必須要求大;而天國是以愛來幫助人,就必須要求小。
一個屬靈的人,在他身上可以看得到小,也同時可以看得到大。就他的工作而言,他是謙卑的,故此他似乎是小的;然而就他的愛及品格而言,他是有豐富的生命,因而是大的。也可以說,就他的己而言,他是小的;但就他的屬靈生命而言,他就是大的。大及小可以同時在一個屬靈的人身上看得到的,因此,大及小就視乎我們如何看了。真正屬靈的大,是從小而出來的;而世界的大,是從大而出來的,但在屬靈上是沒有位分的。因此,在屬靈上追求小、就是追求大;追求捨,就是追求屬靈的大,這是與世界的道理不同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