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三十



2015/7/1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0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這是一篇讚美詩,不是在苦難當中時的求告詩,乃是經過了神答應禱告後,所寫出的詩篇。這詩的內容,主要是回想神曾作過的事;因此在詩中,他多次說到「曾」這個字(1236(新譯本)78);也說到「已」或「已經」這個字(11)。「曾」是代表他曾作過的事,「已經」也代表已作成的事。因此,無論是曾或是已經,都是神已經完成的事。故這首詩不是現在式的求告詩,乃是過去式的感恩詩;是大衛默想神已經成就的事,而獻上他的感恩。他回想神在他身上所作的,也回想自己的軟弱及幼稚(6),他把一切的回想,都可以站在神的立場去看他自己,也看神在他身上所成就的事。因此,他是很客觀地去思想神,也因神的工作而了解到自己的軟弱及無知。於是他就從神每一次的作為中,去學到生命的功課;他從神在他身上的作為,去回想神的恩典、神的慈愛(5),這是這首詩的主要內容。

當我們能回想我們一切所作的事時,我們就等於可以從神已作成的事中,去了解神作事的原則,去了解神的心意了。如此我們就可以有幾點好處:第一,這可以幫助我們,看到我們在整個過程中的問題,以及我們的軟弱及無知(6)。第二,我們會看到神在整個過程中的恩典、祂給我們的憐憫等。第三,當我們回顧整個過程時,我們就可以改進我們的心態,對日後所要發生的事,就能夠走得更好及更合乎神的心意了。我們若認知神既是慈愛及憐憫的神,我們就可以有更多的信心去倚靠祂。第四,當我們活在時間中時,我們都是很緊張的,我們都會覺得沒有將來的盼望的;但當我們從疾病中(2)、或是從死亡中被救出來時(3),我們才發現,我們在苦難時的憂慮,是多餘的。

若我們知道,一宿雖然有哭泣,早晨便必歡呼之時;那我們目前若是活在一宿之時,與我們已經活在早晨之時,那心情是有何等的不同呢!這就說明了一件事:當我們活在未知將來的現在時,我們可能遭遇一些不好的事,但其實這些事是會過去的。若我們仰望神,知道經過了一宿而進入早晨後,我們的心情及環境,是會判若兩人時,那我們就不必在事情發生無助時,繼續我們的憂慮了。若我們是相信神的,也是知道神是有憐憫的神時,那我們就只應仰望祂,即使我們犯罪得罪神,只要我們肯悔改,再次來到祂的面前時,我們最終也必會蒙祂的憐憫及赦免的。

因此,我們不只是祈求,不只是因著有一些事未完成而祈求;我們應在神答應了禱告時,也來到神的面前,思想神在我們身上奇妙的作為,檢討我們在整個過程中,有何不足之處,以作為我們日後遭遇同樣事情時的參考。我們也應在檢討整件事情後,獻上我們的感恩及讚美(12)。若我們能每次都在神的作為中思想,並以神的角度來看自己、來檢討我們,那我們的生命在每經一事時,就必都得到益處的了。

在這首詩中,大衛回想神的提拔(1),神的醫治(2),神的拯救,使他存活等(3)。他也回想自己在痛苦的環境中時,沒有了解神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,而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(5)。他亦看到了過往的他,在凡事平順時,便自誇說他永不動搖(6),這是他的軟弱之處,是他的無知。而現在他學會了功課,知道人是不能自誇的,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恩典:是祂曾施恩,他的江山才可以穩固的;若祂掩了面,大衛就必驚惶(7)。因此,一切都是神的作為,我們是沒有可誇之處,這是大衛從他的經歷中的認知。

當他檢討自己過往的一切時,他也在檢討中一方面禱告,一方面也分享他的心得。他叫耶和華的聖民,每個人都要歌頌耶和華,稱讚祂可記念的聖名(4)。他把他的心得分享出來,他對神的認識,是生命的認識;他的分享,也是他對神深刻的認識。因此,當他有了豐富的生命時,他的生命也就影響了他周邊的人,使其他的人也可以同時認識神了。

這首詩中還有一個特徵,就是大衛在檢討時,他懂得站在神的立場去看自己,也懂得從他的經歷中,去找到神作事的原則。他不只是檢討事情的經過,也從這些事中,看到了一個重要的原則:就是神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,而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;一宿雖然有哭泣,早晨便必歡呼(5)。這一句話,是他從整個過程中,作出的結論。這個結論,成為他勸人要歌頌神的一個主要原因(4)。也就是說,他從神的作為中,找到了神的一個重要性格;他從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中,找到了神的特性,這就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了。

此外,他在整個檢討的過程中,他其實有遭遇到死亡的危險(3),也有疾病的危險(2),也有仇敵的危險(1)。他的背景,有可能是數點百姓後神的懲罰(代上21)。然而,在這個背景及過程中,他沒有埋怨神,也沒有覺得神所作的,是他所不贊同的。他在檢討中,完全以神的作為為最好的;他沒有覺得神所作的那一件事,是他自己不滿意的。反而他檢討時發現他的軟弱:就是他凡事平順時,便說我永不動搖(6)。是他在平順時忘記了神的恩典,也忘記了倚靠神。他可能在平順時,偏向於倚靠自己的兵力,於是他才會叫人數點百姓。然而,在檢討時,他發現是神的憐憫保守了他,使他不致死亡,不致被仇敵(應是撒但)向他誇口。他從神的角度去看自己,而到了最後時,他就可以稱頌神(12)

因此,今天我們也應常常來到神的面前,去思想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;我們應常常默想神在我們身上的恩典。我們也應檢討我們的軟弱,讓每一件發生過在我們身上的事,都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有益處,也可以使我們日後遭遇同樣的事、或類似的事時,可以應付得更好。我們應能每經一事,就必長一智;每遇一事時,都可以使我們的生命長進。若我們能在每經一事時,都以神的眼光看事情,都站在神的立塲上去看自己時,那我們就必都得益處的。

大衛的祈求方法,有時是與我們很不同、很特別的。例如他在求神拯救時,他不是從自己的生命的角度去祈求,乃是從神得不到稱讚去祈求的(9)。他的生命若死了,應是大衛的損失,因為他已經沒有命了,他就完全沒有益處了。這時,每一個人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求,就是不要使他的命喪掉;也大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及益處去想的。然而,大衛所求的,卻不是從自己的益處,乃是從神的益處去求。他認為他死了,神就得不到願讚了,這就是神的損失。這種不一樣的禱告,就是他的特別之處,他是摸著神的心意,他是以神的益處為主,以神的益處來看事的。我們在禱告時,是否也可以用神的角度去看事、以神的益處去著眼來祈求呢?

當一個人面臨死亡去求神時,有多少人是會想到神的損失呢?我們一般都是想到自己的損失,而不會想到神的損失的。但大衛的祈求,卻是從神的損失這個角度去求的,這就是大衛與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了。我們禱告時,應更多從神的益處的角度來思想,以此來祈求,相信我們的禱告,定會有不一樣的改變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