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撒下21章

2014/7/14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jeu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撒下21:1-22

從這一章起,是說到大衛王朝中的一些瑣事;而這一章是記載到有關基遍人的事,以及大衛的勇士。大衛年間有饑荒,一連三年(1)。三年的饑荒應不是尋常的事,若我們碰到這事,怎辦呢?大衛是求問神,神就給他答案了。若不求問神呢?就不知道所發生的事,是何緣故了。因此,求問神、與神親近,是我們日常生活所不可少的事。我們應凡事都來到神的面前,求問祂,這才是我們要學習,而且是不能少的功課。大衛其實若早一點求問神,饑荒或許就可以早一點解決,而不必等三年了。因此,我們若能每事帶到神的面前,若能隨時與神親近,凡事求問神,而且是將一切日常生活的問題,都帶到神的面前時,我們就必可以減少很多無謂之災的了。

另外,我們從這件事中發現,有時有很多所發生的事,在我們周遭的環境所發生的事,不一定是我們的錯,而是別人的錯。但雖然是別人的錯、先人的錯,也會禍延子孫的。我們周圍所發生的事,都是神所容許的,也都是很多的原因而造成的。假若大衛不求問神,他就不知道原因;而若他不知道原因,很多的問題,就不能解決了。而這些問題若不解決,第一就會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,使我們得不到神的福氣。第二就容易使人埋怨神,認為神似乎是無緣無故的降下災難給我們,於是我們就誤會神,以致靈命退後了。第三,我們就得不到解決的答案,就失去神繼續同在的福氣了。

因此,當我們遇到不解的問題時,我們若不來到神的面前求答案,很多事我們自己是無法解答的。人所能看的有限,人用思索、用眼見的方法,想去解釋所遇到的事(參詩73:16),那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。即使能夠得到答案,那也是人的結論,而不是真的原因的。因此,我們遇到不明的事時,一定要來到神的面前,求祂啟示我們。若大衛不來到神的面前求啟示時,他又怎會知道原來這是神的懲罰呢?

掃羅所作的事,為何要在大衛年間,神才懲罰以色列人呢?為何不馬上懲罰呢?第一,神給人時間,去省察自己所作的,看看人是否知道自己所作的是錯的;如此可以讓人自己悔改,就不一定得到懲罰了。第二,掃羅在位時,若基遍人要求把掃羅的子孫處死,那是不可能的;因為掃羅是想要滅絕基遍人的,當然不會在掃羅時,就可以把這事解決的。一定要有一個新的王朝,他能夠有權柄及能力,去把事情解決時,神才會藉著懲罰,而糾正掃羅的錯。因為掃羅的錯,不只是掃羅一個人的問題,而是以色列與基遍人所立的約的問題。掃羅破壞了這約,那就牽涉到整個以色列的信用問題了。因此,這就不只是掃羅一人的問題,更是整個以色列人的問題了。

掃羅為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發熱心,這不是好嗎(2)?因為基遍人本應是被滅的民族,只是因為他們行奸詐,用騙的手段去得到存活而已。那掃羅覺得這種人本不應活著,就要把他們滅種,那不是從某一個角度來看,是作了別人不敢作的事,是犧牲小我,完成大我嗎?雖然他們是該滅絕的民族,但因著以色列人的不依靠神,沒有求問神而與他們立約。雖然這約是被騙而立的,但不代表以色列人就不必遵守這約。因此,約既已立,就不能改;若人錯了第一步,就不能後悔而毀約的了。因此,掃羅雖然似乎是熱心為以色列人,但卻不是熱心為神。他是熱心為人而不是熱心為神。而且他的熱心,是不按真理的熱心,是違反條約的熱心,是不為神所喜悅的。而另一方面,我們也看到,神還是要極力維護這約,保守了基遍人,在掃羅的權柄下,還是不會被掃羅滅絕的。因為從第2節看到,掃羅的原意,是要把他們完全消滅的,但結果是基遍人仍然存活,這就是神的保守了。

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,雖然這個約是被逼立的約,是在欺騙及無知中所立的約,然而既已立約,就不能反悔。神是根據這約而作事,既立了約就不能走回頭路,不能回到當初未立約前神的旨意:就是把基遍人滅絕的旨意了。也就是說,由於他們的不信,他們已經不能走回神最初的旨意中,而只能在次要的旨意中活。掃羅雖然貴為君王,也不能用一己之力,去挽回未立約前的光景了。若他如此做,就要付上生命的代價,就是他的子孫七人要被處死了。這也是神所默許的,神降災就是為了讓他們被罰,可見人錯了,不走神當初的路,就不能回頭了。

當掃羅後裔七人被處死時,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(9),這就代表饑荒就停止了。原來神是慈愛的,神是恨不得馬上給予恩典的。只是神也是公義的,若公義的問題沒有解決,神的慈愛就不能給予。然而,當公義一完成,恩典馬上就來;這代表神的恩典是stand by,等待著人去得的。神知道甚麼時候掃羅的子孫會處死,就設定這時間,馬上給人恩典,可見神確是慈愛的神,只要滿足了祂公義的要求,恩典就馬上會來到的。

當掃羅的後裔處死後,利斯巴因有兩個兒子被處死,就主動的去護衛屍身,這舉動使大衛不只把七人的骸骨安葬,而且還把掃羅及約拿單的骸骨,也一同安葬在他們父家的墳墓中。這是懲罰後的愛,是公義後的慈愛,也是大衛所作的。今天我們也應學習不只有公義,而且有愛。愛與公義是平衡的,是需要兩者都存在的,如此才會使人得到安慰。也因為公義及慈愛併行,神才開始垂聽國民所求的(14)。因此,第9節的割大麥是物質的恩典;而第14節的聽國民所求的,更是屬靈的恩典,是比物質的恩典更重要的。若公義來了恩典就來了;但加上了慈愛,則恩典就更大了。


15節後是記載大衛的勇士。大衛之所以成功,不只是個人的勇猛,更是有同工的幫助。一個人再勇猛,還是會有疲乏之時(15),若不是同工的幫補,人就不能作成所有的工作。因此,當我們看到一個君王的成功時,不要忘記背後很多同工的擺上,他們的貢獻,有時是默默的,有時是無名的。但因著他們的同工及犧牲,才會成就了大衛的成功。因此,這些背後的勇士,更是值得我們記念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