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撒下19:31-43

2014/8/11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lundi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撒下19:31-43
巴西萊是主動的幫助大衛的人,他本人似乎是沒有甚麼企圖的,他以前供給大衛及跟隨他的人食物,不是為了將來的利益,只是為了愛大衛、尊敬他們而已。因此他的動機是單純的。而這時大衛也是主動的要巴西萊回宮,大衛願意供養他終老一生。那巴西萊如何回應呢?他沒有覺得有此必要,因為他自己是不必要這個享受的,他覺得自己已經老邁了,沒有必要講求享受了。同時,他也的確不是為了賞賜而作的,他只是純粹為了愛而作的。因此,他委婉地拒絕了大衛的要求,而把這福分讓給金罕(37,應是他的兒子)。對他自己而言,他不是為了享受,那他本來的想法,是為了金罕嗎?他是對的嗎?是否也有一些為了家人而謀利益的想法呢?

一個人為了家人,是無可厚非的。只是當初巴西萊的接待大衛,是否真的是完全出於愛,那才是關鍵所在。若當初的巴西萊,只是如洗巴一樣,目的是為了得產業而作事,那就失去了意義了。當初大衛遇難時,有兩個迎接大衛的人,都供給他們的所需,一個就是洗巴,一個就是巴西萊。洗巴是別有所圖的,而巴西萊是為了愛、為了盡義務;因此,兩個人的動機是不同的。洗巴得了產業後,似乎再沒有出現了,他沒有來送大衛渡約但河,因為他已得了他的利益了。而巴西萊呢?他來送大衛,他的送行,是出於愛而已,他沒有打算得甚麼的。因此,這兩個人都幫助過大衛,但一個是為了自己的利益,另一個純粹是出於愛而已。

今天我們服事主,我們在教會中的事奉,是否是為了利益呢?還是為了愛呢?我們愛主是沒有問題的,但若愛主加上了為己的利益時,那這愛就不是完全的愛,就不是捨己的愛,而是有所圖的愛了。巴西萊可以不計利益的來愛大衛,供應他所需,而且是主動的,也是沒有其他企圖的。這樣的服事、這樣的愛,才是我們對主應該有的愛。若我們的愛是有目的的,若我們的服事,只是為了得到一些利益的話,那我們的服事,就是不愛的服事,就不能討主的喜悅了。

當大衛說要讓巴西萊在宮中渡他的餘生時,這是大衛主動的恩典,相信不是巴西萊自己的心計。他一定只是本著愛而作在大衛的身上而已。他是不求己利的,這是一方面。但他雖不求己利,大衛還是要給他利。今天我們對神的服事,是出於愛,不是出於得利的心態。然而,當我們不是出於得利的心態時,神卻主動的要給我們得利。這是正常的情形,是基督徒蒙恩的情形。我們今天服事神,不是出於得利的心態,而應該是出於愛的心態。然而,當我們以愛的心態去服事神時,我們雖然不是要得利,但神卻會給我們賞賜的。而這種賞賜,不是落在巴西萊的身上,而是落在他的兒子金罕的身上。若金罕是他的兒子,這就代表他的後代,也可以代表他延續的生命。也就是說,他自己雖得不到服事的賞賜,但他延續的生命可以得到了。而這個延續的生命得到了,就一定比他自己的生命為好的。因為他的生命是老的生命,是耳不聰、目不明的生命(35)。這種生命,得到了賞賜後,是沒有多大用途的。然而,他的兒子就不同了;因為他的兒子比較年輕,也比較活得有意義,而且有較長的生命,可以完全享用大衛所給的一切。

這代表甚麼呢?這代表第一,巴西萊自己是以一個不求利益的心態去服事大衛,是以單純的愛去服事主。第二,巴西萊雖不是以利的心態去服事,但他還是得到賞賜的,因為我們服事的主,是不會虧待我們的。第三,這賞賜,似乎不在自己身上,乃是在兒子的身上,這代表我們的賞賜,不是現在的,而是另一個生命,是延續的生命,是較長的生命,是較好的生命。那就是代表永恆的生命,那代表我們的賞賜,是在天上的。而天上的賞賜,是更美的生命,是永恆的生命,是更能享受的生命。地上的享受,不是真的享受,因為是舊的生命,是耳不聰、目不明的生命。那代表虛空的舊人,代表地上的虛榮,都不是真能令人滿足的。

今天我們服事神,我們的盼望不應只放在地上的將來,不應只盼望地上的獎賞,我們所盼望的,應是將來的賞賜,就是永恆的獎賞。巴西萊無心要得賞賜,但大衛主動的給了他,這就代表神也是主動的給我們獎賞的,而且這獎賞不是在地上,而是在天上;不是可朽壞的賞賜,乃是不可朽壞、存到永遠的福分。這就是巴西萊的故事中所啟示給我們的。

巴西萊有一天會死去,而他的死亡,是要葬在他父母的墓旁(37)。這代表甚麼呢?這代表塵歸塵、土歸土,地上的是歸地上的,天上的是歸天上的。巴西萊本人可以代表地上的舊人,而金罕則可以代表新人。地上的舊人死了,就歸回塵土,就歸回他父母那裡。父母是代表地上的源頭,是代表來源是地上的。而金罕卻可以在皇宮裡,代表永恆及更好的賞賜,不是在地上,而是在天上。巴西萊因著作了一個決定,就是接待大衛,他就得了賞賜,而且是永恆的賞賜,以他的兒子得賞賜為預表。今天救恩也是如此,我們只要接待耶穌,我們就可得到永恆的賞賜了。

40節以後,我們看到了一幅圖畫,這是一幅爭功的圖畫、也是一幅爭吵誰先誰後的圖畫。他們為何要爭功呢?因為利益而爭、因為作了一些事後,就以為應有功勞、應得賞賜;也因為別人先作而不滿。原來人的心就是如此!人所作的一切,都只是為了得到利益,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好處。他們為何搶著迎接大衛呢?不是為了愛大衛,而是為了可以得到功勞。是否得到功勞後,就可以得賞賜呢?至少在地位上、或是其他的事上,總是可以說話大聲一點吧!

在教會中也是如此。當我們為主作了一些事後,我們就馬上覺得自己了不起,我們就馬上覺得要邀功,我們就與其他的人爭功了。這是不是教會中常見的事呢?而這裡的情形,是有些人作了較少的事,他們還是爭功;覺得不給他們作,是看不起他們!以色列人覺得,為何只是你們送王,而不告知我們呢?我們也有情分,我們也可以作你所作的事,你們為何先爭功而不讓我們有分呢?這就顯出他們完全以功勞作為出發點,而不是為了愛。他們似乎不是因愛大衛而迎接大衛的,他們是想表現誰更是英雄而去迎接大衛的。這樣的心態,就只會造成爭執、造成分裂而已。


原來他們支派間因著一些功勞的分配而不滿,埋下了日後分裂的影子。他們為了爭寵,就產生了分裂;他們之間,沒有弟兄之愛,卻只有結黨及分門別類的思想;這就是我們常見到的問題。而當他們兩路人馬在爭執時,大衛沒有說一句話,去安撫兩邊,只有讓他們繼續爭吵,這就不是作君王所應作的事了。大衛其實應該要說一些兩邊都能得安慰的話,如此才可以把這裂痕修補的。但大衛看不到這事態的嚴重,而忽略了去作這事,這就不是一個有智慧的王了。他們的爭吵,雖不導致打架,但也因而埋下了彼此不滿、彼此仇恨的心,這是隱藏的,這更是可怕的未爆彈,是更應優先處理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