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約十八15-27

2012/4/2 lundi 約十八15-27

彼得為何要不認耶穌呢?在一個小使女的面前,若他認了,會有不好的後果嗎?在大祭司僕人的面前,他可能會有點心虛,因為他曾把那僕人親屬的耳朵削掉過。然而,這好像也不是如此嚴重,也應該不致於死。何況他曾說,他願意為主捨命的呢(十三37)!因此,事實上本來沒有如此嚴重,而那些問彼得話的人,看來也不會把彼得帶去受審的樣子。那彼得為何要不認主呢?他怕些甚麼呢?他的說謊,是不值得的,他隨口的第一句謊言,可能是人的習慣,但就造成了他以後繼續失敗的原因了。

有時人心中的害怕,是莫名的;他第一次的失敗,就造成他以後的失敗了。人們第一個謊言說過後,錯就跟著下去了。當看門的使女對彼得說,「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麼」之時,彼得可能是漫不經心地回答,順口說不是;因為他不覺得這很重要也。而因為這第一次的回答,不承認了耶穌,以後他就更難改口承認了。因此,我們應養成不說謊的習慣,在任何場合都說實話:是就說是,不是就說不是。這是耶穌的原則(參23),是我們應遵守的。其實說出實話,是遠比說謊言容易得多了,我們都應養成說實話的習慣,把隨意說謊言的行動除去,就不致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了謊言。當彼得第一次隨口說了謊言後,就必有隨後的問題。因為謊言既不是事實,說了謊言後,就一定會引起別人的懷疑的;因為他們比對事實,一定會發現謊言是不符事實的也。

彼得為何在客西馬尼園、在眾人面前,可以勇敢的把大祭司僕人馬勒古的耳朵削了,但在使女面前,以及在馬勒古的親屬面前,卻不敢說實話呢?彼得是有血氣之勇,是有要為耶穌作事的野心。然而,那是出於自己的英雄主義,是想要表現己之偉大,因而是靠自己的力量而去達成的。在眾人面前,可以有人欣賞,也可以得到別人的稱讚;因此,他的勇力就有舞台可以發揮,於是他的演出就可以更賣力了。然而,在一個無名的小使女面前,他的勇敢沒有人欣賞,他的承認耶穌,似乎也不如削了僕人耳朵來得轟烈;因此,他就不會想到要逞英雄了。也就是說,這時,他沒有了表演的舞台,他就不經意地說了一個謊,認為沒有人聽到,也沒有人察覺也。在眾人面前,他可以儆醒,因為有他表演的舞台,他不能隨便,他一定要表現他的勇氣。然而,在舞台之下,沒有幾個人欣賞他,也沒有幾個人知道他作了甚麼,他就鬆懈了。這就是彼得之所以失敗之因,因為他沒有一個儆醒之心,也不靠神的幫助,他就失敗了。

此外,也很諷刺的一件事,就是在客西馬尼園的混亂光景中時,他可以天不怕地不怕,甚至把大祭司的僕人的耳朵削去了也敢作。然而,在目前的孤單光景中,沒有人注意的光景中,他卻害怕被削掉耳朵那人的親屬認出。他以前的勇敢,一下子不見了。為何他那時可以勇敢的把馬勒古的耳朵削掉,而現在又很害怕呢?除了舞台不一樣,除了耶穌不在,沒有人欣賞他以外;還有一點就是出於血氣之勇的動作,是不能持久的。血氣之勇,是一時之作為,卻不是生命的恆常表現。我們所靠的,不是一時之勇,不是一時之衝動;乃是生命中出來的愛、生命中出來的力量。耶穌所靠的,就不是一時之勇,乃是恆久的生命的能力。因此,祂在回答亞那(參13)時,是心中坦然的。因為祂所說的,每一句都是真理,而且祂也是明明的對世人說話,祂在暗地裡並沒有說甚麼(20)。這就是一個生命的見證,祂的生命是甚麼,就表現出甚麼。沒有出於肉體的衝動,也沒有一時之勇。生命出來的東西,是不會每時不一樣的;因為生命的基礎,就是愛、就是真理、就是力量。而彼得可以表現一時之勇,就也可能會表現一時之軟弱的。因為他的一時之勇,不是出於真正的生命,只是出於血氣,於是這就不能持久的。在客西馬尼時,可以很勇敢;但在大祭司院子中,就可以很害怕了。

今天我們憑甚麼服事神呢?是憑我們血氣之勇呢?還是憑我們的生命中出來的東西呢?教會中今天一個活動,明天一個活動,是憑血氣之感動呢?還是出於生命的內涵呢?若只是靠血氣、靠衝動,則有一天這些勇敢的表現,會變成軟弱的表現的。彼得因著勇敢的削掉了馬勒古的耳朵,但也因為這件事,讓人認得出他來,而質問他。也因著別人的質問他,他就因著作了這件事而不敢承認了。因此,他在血氣時作了這時,讓所有人看得到;但也因為作了這件事,使他只能說謊不承認耶穌了。可見我們的血氣,雖然似乎是可以表現一時之勇,有時卻成為我們跌倒的原因呢!
耶穌被審問時,卻與彼得是不一樣的。耶穌作了些甚麼,祂都承認,也都可以攤在陽光下。祂就是真理,祂就是生命。大祭司的岳父亞那,是以前作過大祭司,但目前本來不是他作大祭司,但他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柄,也先審問耶穌。他可能想得到些好處,或是想表現一下自己的權柄吧;這也常是世人的光景。世人不願意放棄權力,也想從自己的權力中,得到更大的好處。

然而,耶穌被審問了,祂的原則只有一個,就是以真理的見證來回答。祂不會如彼得一樣,隨便說一句謊言的。祂的一切,都是公開的,是就說是,不是就說不是;沒有甚麼可以害怕的。祂的受審,其實是審判了世上的人,也顯出這世界的沒有公義。一個完全行在真理中的人,卻被世上的罪人所審判,這就是這個世界的倒行逆施的光景了。

在這一段中,把耶穌與彼得兩人的對比放在一起,耶穌是真正的受審,而彼得只是被人質問而已,但卻說了不該說的謊。從彼得來看,我們就知道世人多會說謊而掩飾自己的罪行;而一個行真理的人,是只表現真理出來的。在一個行真理的人,他是無所懼怕的,他只要把真理表現出來就可以了。一個只有血氣之勇之人,在不同的環境中,就會有不同的表現;然而,一個有生命的人,他的表現,就是永遠都是活出真理來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