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12/30 vendredi 詩80:8-19
這一段是用比喻,繼續描寫以色列人,如何被神揀選及栽培的光景,從葡萄樹開始,直至香柏樹(8,10)。然而,好景不常,後來神把這樹的籬笆拆毀,任憑一切過路的人摘取(12),於是以色列人就得不到神的保護,他們就遭到野獸的攻擊(13),這樹也如同被火焚燒、被刀砍伐一樣(16)。原因是神不再保護祂所栽的,丟棄了祂自己所堅固的枝子(15)。於是詩人這時再求神轉回(14),從天上垂看,眷顧這葡萄樹。先從神的憐憫開始,然後,以色列民就要求告神的名(18)。
這一首詩求告神的內容,有一點與其他的禱告不同之處,就是詩人求告神先轉回,而不是以色列民先轉回。這裡看到的,是詩人求神先施恩,把以前對以色列人的恩典,再次的恢復,然後,以色列民就可以不退後離開神;若神救活他們,他們就要求告神的名(18)。這個次序,是與我們以前的認知不同的,似乎是倒轉過來的。詩人在這裡所看重的,是神的恩典,是神的發動,而不是人的這一方面而已。因為若神離開了以色列人,以色列人就滅亡了。神的保護及施恩,是最重要的因素,若神的恩典離開了,那以色列人就一無所靠的。因此,詩人所看重的,不只是以色列民的轉回,更是神的轉回。甚麼時候神若轉回,那以色列人就有救了。
一般而言,當我們犯罪後,我們都知道,是我們要悔改,是我們要來到神的面前,是我們要轉回,然後神才會施恩給我們的。這樣的觀念,是我們所認知的,這是我們的責任,這是對的。然而,詩人在這裡的呼求,與這次序相反,這是甚麼意思呢?詩人並不是否定我們應先到神的面前來,乃是告訴我們另一方面的事實。這事實就是,一切的憐憫,都是從神而來,若神願意給我們機會,我們才有機會再次來到神的面前,再次悔改,而再得到神的憐憫。若神不給我們機會,我們就算想悔改,也是沒有辦法的。這裡所強調的,乃是神的主權,神的恩典,以及神的憐憫,神的開始。詩人把這主權交給神,並不代表人沒有責任,乃是代表詩人知道,即使是人的悔改,也是神的主權。神可以使人悔改,也可以使人硬心的。其實這時,詩人已來到神的面前,就代表他已知道自己的罪,他也代表以色列民,來到神的面前悔改了。然而,他還是把主權交給神,他不誇自己的悔改,他不以自己的悔改為換取神施恩的功勞,這是對神更深一層的認識,是知道神掌握一切,天上地下的權柄,包括人的悔改,在某一程度上,其實都是神的主權、神的恩典,這是我們應加上去的另一個層面的認知。
然而,這樣的認知,並不會減低了我們的責任,因為神其實是樂意施恩的神,因著祂的恩典,我們才可以有把握,說我們若來到神的面前尋求祂,就必尋見。這不是說尋求祂,是我們的功勞,也不是因為這功勞,神就把恩典給我們。我們的尋求,其實也是在祂的恩典下,因著祂的恩典,然後我們的尋求,才可以得著祂。一切都是祂的恩典,而祂的主權的出來,就是以恩典為主,我們才可以祈求就得著,尋找就尋見,叩門就給我們開門的。我們必須要有這一方面的認知,才會存謙卑的心,來到神的面前,一切倚靠祂,順服祂,而可以得著祂。
這裡的形容,是從葡萄樹到香柏樹(8,10)。葡萄樹是軟弱的,它的枝子是軟的,是沒有能力的;而香柏樹是堅實的木材,可以建造堅固的房屋。這就說明神可以把軟弱的葡萄樹,栽培成堅固有用的香柏樹。也代表人的本質,本是軟弱的,如葡萄樹一樣而已。然而,若在神的保守及看顧下,軟弱的葡萄樹,可以變成堅固的香柏樹的。我們的本身,是軟弱的,但加上神的保護看顧,我們卻可以成為佳美的香柏樹,被神所大用。這關鍵是有否神的同在,若以色列人離開神,那這葡萄樹就是軟弱的,就被別人所蹂躪了。因此,人不能離開神,人一切的剛強,全都因神的緣故,而不是人自己的本領,我們必須有此認知,才懂得倚靠神,順服祂的。因此,詩人所求的,是神把已經縮去的手,再次伸出來;把拿去的保護,再次給回以色列,如此,以色列人才會有真的復興,才會再次得救(19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