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9/3 samedi 撒上十四:36-52
這一場戰爭還沒有結束,因為掃羅本想乘勝追擊,在晚上就去追趕非利士人,直到天亮。這也是掃羅的想法,但他還是沒有想到要求問神,是祭司建議要先當親近神,然後才可以去殺敵。掃羅是有一些計劃,但他的計劃,一般都是肉體的想法,是看環境的,他不懂得看神,因此,他見現在是成功了,他就想往前行。而約拿單呢?他是看神的旨意的,不是看環境的。因此,這一場戰爭有兩個人,提出了意見,一是約拿單,他提出了一個意見,就是我們不如過到那邊,到非利士人的防營那裡去(1);而掃羅也提出一些意見,先是提出把約櫃抬出來,這是想神來作工,但又不知如何求;同時他也沒有信心,也不懂得走信心之路。於是他就想到屬靈的外表,希望可以打勝這一場戰爭。然而,他看到了環境改變了,因著約拿單的信心,神就把敵人打敗了,他就出去打仗了。這時,他又提出了一個計劃,就是不能吃東西的計劃。這個計劃,是肉體的計劃,是人的努力的計劃。但他卻不懂得走信心之路,他不懂得求問神,或是走一些屬靈的路。他自己身為領袖,他能提供給別人的,是甚麼呢?他沒有屬靈的東西,就只好提供屬肉體的東西了。他的路是破釜沉舟之路,雖然在某些程度上有用,但卻是帶有副作用的。而這條路一出來,雖然也可以得勝,但卻不是完全的得勝,因為百姓甚是疲乏(28-31)。因為他們疲乏,所以就留下一些非利士人,沒法把之完全殺死了。同時,也由於百姓的疲乏及肉體的飢餓,就犯罪得罪神了。
因此,掃羅所出來的肉體之路,是把屬靈之路抹殺掉的路。當肉體之路出來時,他就可以使一個立大功的功臣、一個走屬靈之路、信心之路的約拿單,幾乎置之於死地了。而且,掃羅為要證明他說的話是有效的,他堅持要把他的兒子置於死地(43)。這似乎是公義,但這種公義,是在真理下的公義嗎?還是因著自己的固執,自己出於肉體的命令,而導致的錯誤呢?說了話算數是好事,但說了的話,若不是在神的旨意之中,而我們卻仍堅持這話的對,這就是錯上加錯了。神要我們不要亂許願,而許願就必要還。到底是甚麼意思呢?就是怕我們不在神的旨意中許願,如此,我們先作了一件錯事,然後又因著許願要還,而作了另一件錯事。神要我們許願一定要還,目的是要我們不要亂許願,要對神誠實。而所許的願,是要針對敬畏神、愛神、奉獻給神等的。若不是如此,我們就不要隨意志而許願,如此,似乎是敬畏神,但卻害了人,也害了自己。若不是百姓的攔阻,約拿單就會死的。而約拿單是他的長子(49),那就等於把他的王位繼承者殺掉了;也等於把他的王位廢掉了。因此,肉體一出來,是有副作用的,是一定會碰到大的難題的,殺也不是,不殺也不是,這個難題一出來,你如何解決呢?這就是肉體出來的問題,而肉體出來的問題,常是無解的。
掃羅起了很多的誓,而最後百姓也起了一個誓(45),掃羅是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(39),但百姓也是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,結果是百姓的起誓,贏了掃羅的起誓。這一方面可以看到,掃羅作為王,他的起誓,卻比不上百姓的起誓。在這件事上,似乎不是掃羅作王,而是百姓作王了。其實不是誰作王,是神作王,是真理作王。若是合乎真理,那才可以作王。另一方面可以看到,若不是合乎真理的誓,那就不要一錯再錯,隨便把自己兒子犧牲了,也就等於把王位廢掉了。若第一次起的誓是錯的,若照著所起的誓去執行,也是錯的話;那就是產生矛盾了:照著起的誓去做會把兒子殺死;但不照著起的誓去行,就沒有遵守諾言,這兩樣的錯,到底要作那一樣呢?這就是肉體所產生的問題及矛盾了。掃羅隨己意出了很多旨意,百姓無奈的跟隨(36,40),因為掃羅不走神的路,也不懂得求問神,因此,這個領袖所出的主意,是令百姓很無奈的。一個領袖若不走神的路,只在肉體中不斷出主意,那他下面的百姓是很無奈的。我們若不能把屬靈的東西拿得出來,那被領導的百姓是很痛苦的。
(47-48)雖然掃羅不是屬靈的領袖,但神還是可以用他的。神用他並不是因為他的好,乃是因為神對以色列人的恩典。以色列人中還是有人會信服神的,會以神為主的,就如約拿單就是這種人了。因此,這是神的恩典,不是因掃羅的原因。因此,一個被神使用的人,不要驕傲,乃更要謙卑在神的面前,不只被神用,還要學習走屬靈的路,如大衛、如約拿單一樣,這才是我們該作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