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9/22 jeudi 撒上廿五:1-22
這一段先提到撒母耳的死,結束了最後的一位士師的時代,進入了君王時代;然後再說到拿八及亞比該的故事,是大衛逃亡生活中的一段插曲。從這個故事中,也可以了解當時的一般國民生活,以及了解大衛的跟從者,所作的事。掃羅追趕大衛,使他疏忽國政,人民生活似乎不太好,一方面有富人,一方面也有奔逃的僕人(10),這表示貧富懸殊,生活有舒適的,也有艱苦的。而大衛的跟從者,嚴守紀律,他們雖然不是常有食物、日常品等的正常供應,以致要向拿八討吃的及用的(8);然而他們卻不偷不搶,待人和善,而且還保護拿八的僕人,使他們可以安心工作(15)。可見跟隨大衛的人,雖然是一些受窘迫的、欠債的、心裡苦惱的(22:2),但卻都被大衛訓練成溫和良善的人,不只善打仗,還會保護人。這就可以看出,甚麼樣的領袖,就帶出甚麼樣的人來。他們雖然在窮困中,但不會去搶富人所有的。而當他們沒有時,只是用懇求的,而不是用搶的(5-9);這是很難得的,因為大衛及跟從他的人,都是善戰的人,要搶奪一個普通的富人,是很容易的。這是後來大衛本來要做的事(21-22),但被神及智慧的婦人亞比該攔阻了,這也是神的恩典,攔阻了大衛要犯的罪(參33)。
拿八是一個富人,但他之所以成為富人,因為他得到很多的恩典也。不是他一個人,就可以成為富人的,要很多別人的努力,才可以成為富人的。第一,他有很多的僕人,這些僕人,是他賺錢的工具;因此,他會宴請這些僕人(參36);第二,他不知道在他的僕人之外,還有其他不是他僕人、就是大衛的跟從者所作的保護,因著這些人的保護,他才有今天的收成。但他忽略了,而當大衛派人提醒他的時候,他是不屑一顧的樣子,就表示他不懂得感恩。自己的僕人是明顯的幫助,是自己給錢而僱用的;而大衛的跟從者,雖然不是自己僱用的,但卻義務的幫助他,但他卻不給任何一些施捨,以為是理所當然的。其實大衛的跟從者,對他的幫助,不亞於他的僕人所作的。因此,當時在社會中的默契,本來就是當主人有收成時,也當記念這些曾幫助他的人。然而拿八不是這樣,他把別人的恩典,視為理所當然,而且因著自己的居高位,就輕看別人,以為自己想作甚麼,就可以作甚麼!這就是富人的問題。不懂得感恩,也不知道自己的富有,其實是眾人的努力。而對幫助過自己的人,至少能供應一些收成的錢財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但拿八眼中只有自己,而沒有別人;他只會藐視別人,高舉自己,這就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所表現的了。
除了這些看得見的恩典外,一個人的致富,其實,還有更多的恩典,是神所給的,神給他好的環境,他才可以順利的有收成(羊毛的收成,就如禾稼的收成一樣),但他不明白神的恩典,也不懂得一個人要致富,是很多人的努力的,於是他就把所有神的恩典,都當作是自己該得的了,這就是拿八的問題。我們若在世上有一點點的財物,或是一些些的得著時,勿忘記一切都是恩典,而不要把持一切的財產,應該存感恩的感,學習分給有需要的人,尤其是曾幫助過我們的人,更是如此。
(10)拿八看得到近來的問題,但他看到後的行動,卻是只想保護自己的財產,而不是分一些給有需要的人。他覺得奔逃的人是不應該的,他也不會把財物分給一些他不認識的人(11)。他這樣做是只想到自己,怕別人侵犯他的財產,也怕不認識的人,對他有不利的地方。因著他的財富,他就失去了憐憫的心了。很多時我們因為有財富,就漸漸對別人防備,我們就失去了該有的同情心,我們的愛,也就更有條件了。這是拿八的問題,也常是我們的問題。其實若別人有真正的需要,若別人真是餓肚子了,即使不認識的,也應當給他們吃才是的,這也是律法的教訓:例如窮人拾取掉下來的穗子,是法律容許的,不一定要認識這人,才讓他拾取的。
其實大衛的僕人,不應是他不知道的,因為這些僕人,常保護他的僕人;他不應不關心這事,也不應推說不知道的。即使是一個婦道人家,就是他的妻子,都知道大衛,也都接受了他的僕人的說話(14-16),但身為財主的拿八,卻不去了解他為何可以致富,別人如何待他的因典等等,他不想對有恩典的人,給予報酬,卻只顧自己的權益,而不理會別人的事。他可能只在乎他的財產如何得到,及如何保持而已;但對別人的恩典,卻一無所知。這是他看事的狹窄,因著他的財富,使他的心胸也愈來愈小了。
(21-22)大衛這次也是不對,因為他平時不是如此的人,但這次他受不了拿八的羞辱,就生氣了。還好,神使用一個婦人,一方面攔阻了拿八的任意妄為,一方面也攔阻了大衛即將犯的罪。這個亞比該,確是有智慧的婦人,能夠把大衛從即將犯罪中,保守了他,護衛了他,難怪她後來成了大衛的妻了,因為作妻子的,就是要攔阻丈夫的錯誤,就如她應也常攔阻拿八去犯錯一樣(可從這一次的行動中,知道她應是常常如此作的)。而她成功的攔阻了即將為王的大衛的錯,這對大衛來說,可說是很大的恩典,是值得大衛感恩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