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出廿五:1-22

2011/6/4 samedi 出廿五:1-22

這一章開始,神啟示以色列人造聖所(會幕)了。而造會幕之前,神要以色列人先來奉獻造會幕所必需的材料(1-7)。聖所最要緊的部分,就是櫃,而這櫃由於其內要放神的兩塊石版,就是立約的法版,故又稱為約櫃。是聖所中最重要的部分,是摩西之約中的主要部分。而約櫃的上面,有施恩座,其大小與櫃的上面之面積一樣,均為2.5肘×1.5肘。而施恩座原文是遮蓋的意思,表示其目的是用以遮罪,因為神願意遮罪,才會稱為施恩座。神頒下律法要人遵守,但人因為軟弱,而不能遵守,因此,其實神在約櫃的上面,就設計了施恩座,就是要施恩典,來遮蓋人的罪孽。而為何能把人的罪遮蓋呢?只有一個途徑,就是用血來遮蓋。不是用羔羊的血,乃是用神的兒子的血。因此,神在摩西之約中,其實就啟示了神的救恩。

人不能守律法,人在律法前只能顯出人的罪;然而,神為人預備了遮蓋之法,就是神的救恩,就是基督的寶血。我們只能靠基督的寶血,才得以被神憐憫。因此,這譯為施恩座,亦可以表達神的恩典,是祂願意救贖我們,使我們可以因信來到基督面前而得救。

神在造會幕前,先要人奉獻;不是因為神沒有,乃是神樂意讓人參與神的工作。因此奉獻是恩典,能夠在神的工作上,在聖所及會幕的製造上,可以提供我們的禮物,這是神的恩典。而且,這些金銀銅及其他禮物,都是神在他們離開埃及前,神施恩讓埃及人願意給他們的。我們從神而來的,就獻給神,而且因著奉獻,而再得神的恩典,這就是神給我們的福了,這是恩上加恩的福:先有別人給的恩典,再把別人給的獻上,而再得到神的恩福,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。

而後來,他們所奉獻的金銀,其實是經過了一次製造金牛犢的風波後,再獻上製造金牛犢剩下的金銀。也就是說,他們在奉獻之前,已先把一部分的金子,用在製造金牛犢的事上了。雖然如此,他們再為聖所奉獻時,他們的金子仍是綽綽有餘的(36:7)。這可見神的恩典,神所給他們的金銀,不只可以用以奉獻,而且連他們軟弱時,所造給假神的金牛犢,所要浪費的金子,神都先給他們了。這是神的恩典,神把我們的軟弱都算在其內,仍是給我們恩典,使我們為世界花費了不必要花費的金子後,再想到要奉獻給神時,仍有可以奉獻的。但這最先花費的金子,其實是不必要的。今天我們可能也是如此,先奉獻給世界,先把我們的金錢,花費在無謂的事上,而不是奉獻給神用。然而,神仍在等待我們,等我們奉獻給祂,而享受祂所賜給的福氣呢!

約櫃中有神的約版,約版一共是兩塊,這代表神與人立約,雙方各取一塊;其上寫的字,兩塊應是一樣。而神的那塊,與人的那塊,也同時放在約櫃中。因此,摩西的約,是很慎重的。它與亞伯拉罕之約的簡單,是不同的。律法之約,也是有許多的要求的,就是人要守約,而且是不能違背任何一條律法。因此,人沒有辦法遵行,因為摩西在山上四十天後,再下山時,以色列人就已經敗壞了。也就是說,不必等到約版放在櫃內,他們就失敗了。因此,法版也就摔碎了,這代表人不能守約,法版就摔碎了。這就是為何神又在櫃之上面,放了一個施恩座,就是代表遮蓋罪的恩典,若不是神的救恩,人就不能得救,也不能到神的面前。而因著神的恩典,神可以在施恩座上,與我們會面(22)。這是神一方面啟示人的責任,一方面又知道人不能守約,而同時給人額外的恩典,讓人最終可以靠基督的血,因信就可以得救。人非靠著基督,就不能完成律法所要求的,這是我們要認知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