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4/3 dimanche 太二十一:23-32
這一天是星期二,耶穌進了殿,正教訓人的時候,祭司長和長老來問他們一個問題,質疑祂潔淨聖殿的權柄。耶穌沒有直接回答他們的問題,而是先問他們一個問題,看他們對真理的態度如何,然後再決定回答他們與否。他們對真理其實不是不明白的,也們其實有分辨真理的能力,只是不願意接受而已。他們有分析的能力,他們知道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,然而,他們為了自己的行為,而不願意承認。因為他們對約翰的洗禮,沒有行為上的悔改,因此,他們不能說約翰的洗禮,是從天上來的。但若他們說是從地上來的,卻又怕百姓們反對,因為這是在一個公開的場合中,若他們亂說話,就失去了權威性了。他們是矛盾的,因為裡面有一個衝突,就是真理及己的衝突,他們不願意捨去己的利益,而接受真理,就變成左右為難了。因此,若他們肯客觀的去探討,不存成見的話,其實他們是懂得甚麼是真理的。那他們為甚麼不願意接受真理呢?不是因為不明白,乃是因為有一個攔阻,這個攔阻,就是己、就是自己的利益。
他們的行為,已有一定的模式,他們是居高位,受尊重的人。因此,他們習慣了享受別人的尊敬。若要他們承認自己的罪,接受約翰的洗禮,面子放不下來。他們因為已有的習慣,已存的利益,已有的高位,就不願意接受真理了。因為他們把高位,把利益放得比真理為高,就成為真理的攔阻了。當耶穌問他們一個問題,要他們分辨約翰的洗禮,是從那裡來的,他們就產生了矛盾,就竟然連這個最簡單的問題,都答不出來了。
這可以看出,他們對真理的接受度,是選擇性的,是條件性的。他們不是不知道真理,也不是不知道要遵守真理;然而,對真理的接受,是有條件的,是選擇性的。若真理可以增加我的知名度,可以給我利益,我就接受它。例如遵守律法,可以得人的稱讚,我就遵守。然而,也只能從外面遵守,而不是從心中遵守;但外面遵守就夠了,因為人只會看外表也。若接受真理後,卻損及我的利益的話,我就不遵守了。例如若接受約翰的洗禮,就表示我與眾人一樣,那我的地位的尊嚴,就會受損,那我就不幹了。這就是祭司長和長老對真理的態度,不是無條件的接受,而是以自己的得益與否,來選擇性的接受的。
耶穌知道他們的問題,所以不願意回答自己的權柄,是從那裡來的。因為若說是從天上來的,他們也是不信的。他們其實那有不知道耶穌的權柄,是從那裡來的呢?只是他們不願意接受,又不承認自己的權柄,比耶穌的小而已。他們的心態若是如此,多講也是無用。因此,耶穌是先讓他們自己知道,他們的心態是以利益為重,是怕人而不是怕神(26),那真理對他們而言,就只是知道而已,而不可能完全無條件接受的了。我們也是如此!今天我們對真理的態度,也常是選擇性的,不是絕對性的接受。我們認為對我們有益的,我們才會接受;而對我們的利益有損的,我們很自然地就把之推掉。我們對真理的推辭,是很高明的,有時連我們自己也不自知的。若我們不是把神的榮耀放首位,我們對真理的接受度,就不會是完全的了。
耶穌潔淨聖殿,那裡來的權柄呢?祂不以自己的利益為主,乃以神的利益為重。祂不計別人的喜好,不為了討百姓及祭司長的喜悅而作事,祂是以神的喜悅為原則。祂只看到真理,其他的一切,就都不在乎了。這就是權柄的來源!若一個人能百分之百以神為主,讓神居首位,他所說的、及所做的,就自然會有權柄,而這權柄是從神而來的。因此,權柄有很多的表現,其中一個就是以神為主,順服神的話,按真理而行,於是我們所行的,就有神的權柄。因為我們如此行,就代表神的命令的執行,就是神的權柄了。
稅吏和娼妓的名譽,本就不好的,他們卻更易去悔改,以得著神的救恩;祭司長及長老們,他們有高的位置,反而不願意捨己以得著神的救恩。一個真遵行神的旨意的人,不是嘴巴上說愛神,而是行為上作出來,才是真有用的。小兒子很會說話,他可能心中也願意,但卻行不出來。他只會說,卻不會做。而大兒子是說不出來,後來卻做出來了。稅吏和娼妓,由於沒有太多己的包袱,就很易接受約翰的洗禮,悔改信神了;祭司長等人因為有很重的己,包袱很大,就不易捨己而得到救恩了。人若有既得利益,會使人更不易捨己,更不易得著真理的益處的,這不是理智不明白的問題,是己不願意丟的問題。因為連百姓都懂得分辨約翰是不是先知(26),那祭司長們如何會不知道呢?那不是知不知道的問題,而是我們願不願意捨己,以遵守神的話的問題。
今天,我們有很多機會接受真理,但誰是可以不斷有真理的人呢?就是捨己的人,就是願意把神的真理,一條一條的行出來的人。凡有的還要加給他,若我們有了真理,而不顧自己的利益,只高舉真理,行出真理;則神會把更多的真理啟示給我們,使我們明白更多真理,也行出更多的真理來的。若我們明白了真理,卻不行出來,那真理就不再存在我們心中,我們也不會行得出真理來的了。一個行出真理的人,就是一個真有權柄的人,而耶穌就是如此的一個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