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太廿四:15-31

2011/4/11 lundi 太廿四:15-31

這裡分為兩段,第一段是15-28節,說到有關他的選民,就是以色列的情形(16,22);而第二段是16-31節,說到有關全世界的事,因此就提到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(30);但又特別提到祂的選民的事(31),因為祂在地上的萬族中,特別照顧祂的選民,讓他們可以從世界各地,都招聚過來,讓他們可以仰望所扎的耶穌,因而可以得救。

因此,耶穌的預言中,先是說到全世界的災難(4-14),然後又特別說到猶大人的災難(16-28),之後,又轉到全世界的情形(29-31),而在全世界中,祂又留意祂的選民。因此我們可以知道,這災難一方面是全世界的,一方面更是為祂的選民而設的。因為但以理書說到,為本國之民及聖地,已經定了七十個七(但九:24),而大災難是最後一個七,因此,這是特別為以色列民而設定的。而這七十個七中,分為七個七、六十二個七及最後一個七(但九:25,27)。而六十二個七與最後一個七之間,有一以空隙的時間,這就不是為選民而設的,那是外邦人的時間,其中也包括教會時代在內。而當教會、就是信主的人被提後,最後一個七就開始了,這是為選民而預備的,目的是要使他們得到新的生命,使他們可以因仰望耶穌而得救。

從以上可以看到,神再來之前,為猶大人預備了最後一個七年,是特別為猶大人而設的;在這最後的七年中,教會已經被提,也在空中被審判,因為審判要從神的家開始也。之後,地上的災難開始了,雖然這災難是特別為猶大人而設的,但全世界也都在災難中,而最後是日頭及月亮改變了,眾星也要從天上墜落,這時人子的兆頭就要顯在天上,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了(30)。地上的萬族為何要哀哭呢?因為這時的世人,是教會被提後的世人,一般是沒有信主的,而沒有信主的人,若主再來時,他們就要被審判而定罪,到永死的火湖裡去,這就是為何他們要哀哭的原因了。若教會還未被提,那教會也會在其中,他們就應當會高興才是,而不是哀哭了。當然,在大災難時,也有很多信主的人,但他們大多遭遇大逼迫而殉道了。

(15)這裡特別提到猶大人所要遭遇的大災難,是從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而開始的;這應是從一七之半或是以後開始的(但九:27)。至於猶大人有甚麼災難,必須如此緊急的逃亡呢?這裡沒有說清楚,但必是很緊急的,以至他們不能在房子裡拿東西,因為逃命要緊。由於這時猶大人仍在守安息日,因此,耶穌才說他們應祈求,不要遇到安息日(20),否則照他們的規例,他們在安息日就不能逃難了。從這裡也可以間接知道,猶大人那時仍是在謹守神的律法,這一方面是表示他們仍不懂救恩;而另一方面,也表示他們是忠於神的律法的。但可惜的是,他們不知道耶穌是他們的救主。但他們仍要守安息日,甚至在安息日若要逃亡,也可能情願捨命而不逃走吧。這也應是神仍顧念祂的選民的原因,當主再臨時,讓他們看見了他們所扎的救主,而可以悔改得救。

(23)可能猶大人直到那時,還在盼望彌賽亞(彌賽亞就是基督,基督是希臘文,彌賽亞是希伯來文,是一樣的字義。這裡的基督,若翻譯為彌賽亞更為貼切)的降臨,因為他們不知道,耶穌就是那彌賽亞、就是基督,祂已經來過了。他們一直仍盼望彌賽亞的來臨,在災難時,特別會想到他們所盼望的彌賽亞。但耶穌說,這次彌賽亞的降臨,就不如第一次一樣,是大家都知道的,不會如上次一樣,博士們或其他人,要很辛苦的去找,才找得到的。因為這不是第一次來了,而是第二次的降臨了,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(27,30);甚至住在以色列外的猶大人,也都會被神的能力,從世界各處,招聚過來(31),使他們親眼看到主在橄欖山上的降臨的。耶穌用閃電及鷹作為比喻,就是說到這是全世界都的知道的意思,也間接說明,這不是第一次的降臨了,是第二次了;是要來審判的,不是來救贖世人的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