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太十三:44-52

2011/3/12 samedi 太十三:44-52

耶穌在這裡說了三個比喻,兩個分別是寶貝及珠子的比喻,一個是撒網的比喻。之後,耶穌又說到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的情形,有新及舊的東西,同時存在。這裡有說到好的及不好的(48),新的及舊的(52),捨掉一切已有的及要買無價的寶貝等的不同。

寶貝及珠子的比喻是類似的。我們先來看寶貝的比喻。在寶貝的比喻中,這寶貝是藏起來的,是不為人所發現的,而且是要變賣一切,才可以買得到的。要買的時候,不是買這寶貝,而是買這藏著寶貝的地。地一般是代表世界,而世界藏著一個寶貝,那寶貝是代表甚麼呢?這可以有兩方面的解釋,一是耶穌,二是教會。

耶穌是寶貝,這是人人皆知的;而得著祂就得著一切,因此,祂當然是寶貝,是人人所要追求的。然而,這寶貝不是明顯的,因為這世界的人,一般不會把耶穌作為寶貝;世界的人會把世上的財物、名譽、地位、金錢作為寶貝。因此,對世界而言,這寶貝就是隱藏的。而當有人發現這是不一樣的寶貝時,他就先不作聲,等到他變賣了一切時,再去把這寶貝買回來,而他買的,不是寶貝,而是藏著寶貝的田,因為他買了田,就買了寶貝了。變賣了一切,可以作一個人要得著耶穌,就要捨己,背十字架來跟從耶穌的解釋;然而,他要先再把之藏起來,再買這塊地,就比較難作解釋了。因為發現耶穌是寶貝,可以是不易的,那就是說,這可以是隱藏的寶貝。然而,發現後先隱藏之,似乎就不必了,因為這寶貝是人人都可以得的,不是因為別人得了,我們就不能再得的。凡是願意來到耶穌面前的人,都可以得到祂所給的生命的。而且,也不必要買地才得到寶貝的,應可以直接買這寶貝,直接得到耶穌的。因此,這寶貝若解作耶穌,會有一些困難點。

若這寶貝解作教會,那對舊約的人來說,是隱藏的,是不為人所知的。因為保羅說,這是隱藏在歷世歷代中的奧秘,是沒有啟示舊約的先知的;只有啟示給保羅後,才把這奧秘揭開的。因此,教會對舊約的人而言,是隱藏的。教會是神要作的工作,是基督的新婦,因此,對基督而言,那是祂的配偶,是聖潔沒有瑕疵的,那當然是寶貝了。然而,這寶貝確是隱藏的,因為沒有人知道他的優點,及將來在神的國中的價值,只有基督知道。而且,他是在地中的,也就是說,他是在世界中的,是在罪人中間的。那就更不易發現他是寶貝了。只有基督知道,他是寶貝,是可以買的。因此,基督要把這寶貝買了,而且是用祂的一切所有的買的。也就是說,基督是捨了祂的命,而把之買贖回來的。因為祂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,教會是寶貝,是祂的新婦,是祂所喜悅的。祂就變賣了祂的一切,而救贖了我們,使我們成為祂眼中的寶貝,是聖潔沒有瑕疵的。
而基督買的,不只是這寶貝,更是這塊地。地可以代表整個世界,原來基督是為了整個世人而捨命,是買了整個世界的,只是世界卻不都接受祂!然而,世界是藏著一個寶貝,就是願意接受基督的人。只是人不知道有這寶貝,而基督為了這個寶貝,也先是把之藏起來,不讓人知道,因為它仍是在田裡,是隱藏的。但當基督為他而捨命後,這寶貝就慢慢顯出其價值來,就不再隱藏了。感謝神,祂在千萬人中揀選了我們,使我們成為祂的寶貝,成為基督的新婦,而且,是祂用祂的一切所有的,買了我們的,這是最大的恩典。是祂的工作,我們才可以成為寶貝,否則我們只是沒有價值,是地上的罪人,是不值錢的東西而已。是祂看我們為寶貝,作工在我們身上,把祂的一切都變賣了,我們才變為有價值的。

珠子的比喻,也是如此,珠子的重價,是因為耶穌願意把祂的生命變賣了,我們就得到了基督的生命,於是,我們就如珠子一樣。而珠子起先只不過是沙粒,後來因為生命的磨練,沙粒才會變成珠子。因此,珠子的產生,是因為基督的生命,加入了我們這沙粒中,然後我們經過磨練後,才變成有價值的珠子的。教會是祂的工作,在基督裡作成的。珍珠的生成,是需要時間的,在未成為珍珠前,是毫無價值的,但成為珍珠後,就價值非凡了。我們也是如此,本是可憎的罪人,但當基督的生命,在我們身上不斷成熟後,我們就變成有基督馨香之氣,使人羡慕的人。惟有基督可以把罪人變成寶貝,可以把沙粒變成珠子,這是祂最偉大的發明,也是祂最偉大的工作:在世界中細心地找到了寶貝,在沙粒中耐心地等到了珍珠。

撒網的比喻,應也是指教會中,似乎有好的及不好的事物或人物的存在。我們常會把世界,摻雜到教會中來。有時是不知不覺的,但卻影響了教會的成長。而神也是等到世界的末了時,才作處理。因此,我們就更應儆醒,要守住教會,不要讓世界進來,使教會被摻雜。而我們的服事,若摻雜了世界,將來就會被挑選出來,丟在火爐裡,就必要哀哭切齒了。

文士聽了耶穌的話,若要跟從耶穌,就必須要把新的舊的東西,作一個選擇了。人不能把新的布,補在舊的衣服上;也不能新舊都要。我們必須知道新的是包括了舊的,是比舊的好。我們若不願意把舊的捨去,新的就會受到舊的影響,而不能有所作用。因此,當我們聽到了新的道,有了新的生命時,我們就要把舊的生命,不斷的捨去,才可以不斷的得到新的生命的。這就是脫去與穿上,是生命成長的路;就是捨己的路,把舊的丟去了,新的就可以進來,生命就可以成長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