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3/27 dimanche 太十九:13-22
(13-15)上次是耶穌用小孩子的比喻,說到天國裡的人,就是小孩子的樣式;而這一次是耶穌實際對小孩子的態度,祂接納一個小孩子,並不拒絕小孩子,不認為他們年少無知,而有所忽略。一般的人,都認為小孩子是無知的,是不必花時間在他們身上的;然而耶穌卻為了小孩子,而撥出祂的時間來,為他們按手禱告,為他們祝福。耶穌看重每一個人,包括大的小的,每一個靈魂都是寶貴的,而每一個要求,祂都重視的。給小孩子按手,門徒認為沒有意義,但耶穌卻不如此想,祂所做的,沒有一樣不是有意義的;祂要人知道,天國裡的,正是像小孩子這樣的人。同時,主也要讓我們知道,小孩子是寶貝而不是累贅,我們的將來,是交在下一代的手中。因此,我們應從心中有一個重視小孩子的態度,不要只以為大人的想法,才是重要的。每一個人的觀念及態度,都是重要的,都會影響他們的行為。心中有甚麼的想法,行為中就表現出來。在門徒的觀念中,是認為小孩子並不重要的,只有大人才是重要的,因此他們就忽略小孩子。然而耶穌的觀念中,卻是認為小孩子更是重要的,祂就看重每一個小孩子。有如何的觀念,就有如何的行為,我們對小孩子的態度及觀念,是否也是耶穌一樣的觀念呢?若不是如此,我們應改變我們的態度,而要養成重視小孩子的觀念,因為這是耶穌的觀念,也是祂的行為表現。
16-22:這個少年人是一個熱心的人,他所走的路,是一條得的路。他得到了很多的錢財,他也得到了地位(他是一個官,路18:18);他得到了律法的美名,因為他從小就遵守律法,他得到了道德的行為。因此,他一直追求,走在得的路中,他確是因此而得到了不少的東西了。然而,他似乎還覺得不夠,他覺得還缺少一些東西(20),他的內心是不滿足的。因為他所走的路,是得的路。當我們要走得的路時,我們的內心,永遠不會因為得而滿足的。因為我們這個世界,所能給我們的東西,都是不能滿足我們的;那都只是飲鴆止渴而已。他不會因為走得的路,而得到永生的。
這個少年人的優點,是他要追求永生(16),因為他知道,他的生命是短暫的,若沒有永生,則一切都會過去的。然而,他不知道永生的路在那裡,他所追求的,所走的路,是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中。雖然他很努力,可惜他是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中,那他的努力是白費的了。他看到了耶穌的不一樣,他看到了耶穌的善,他知道耶穌是良善的。然而他卻用錯方法來看耶穌,以致耶穌反問他,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呢?這少年人對耶穌是良善的這一點,結論是對的,但他的方法是錯的。他是以耶穌是否作了多少善事,來決定耶穌是不是良善。然而,一個人的是否良善,不是因為作了多少善事,乃是因為他的生命是良善的,他自然就會作出良善的事。少年人以為耶穌作了不少的善事,因此耶穌就是良善的。然而耶穌告訴他,不是因為我作了善事,我就是良善的;是因為我是神,因此我所作的,都是良善的,因為只有一個是良善的,就是神(17)。若耶穌果真是良善的,那少年人對耶穌的認識,就不能止於祂是良善的,而更應進一步認識耶穌就是神。因為不是作良善的事的人是良善的;乃是良善的人自然會作良善的事。而且,只有一位是良善的,就是神。因此,耶穌是神,祂是良善的,故此祂一切所作的事,自然就是良善的了。這個邏輯,少年人沒有,他所作的結論雖然是對的,但看法是倒過來的;他是歪打正著,他以中定義耶穌的良善,不是神對良善的真定義,因此耶穌要糾正他,讓他明白良善的來源是神,而不是作善事的人而已。
雖然這少年人,在世上願意追求,願意尋找永生的路,願意作一個道德及良善的人,是已經不錯了。然而,他所走的路,是不對的,因為他找不到一條真正的路,使他得到生命,使他得到滿足。因此,他是愈走愈不覺得滿足的。他看到了耶穌的良善,也看到了耶穌的滿足,所以他才謙卑的來到耶穌面前,求問他永生的道路。耶穌指示他的道路,不是一條得的路,乃是一條捨的路。他一直要得,然而耶穌告訴他另一條路,這條路,表面是一條捨的路,然而其實才是真正的得的路。每一個人都想得,但不一定懂得如何去得。耶穌說的道路,是捨的道路,是要把他所得的一切,都捨掉了。就是要變賣他一切所有的,為的是要得到基督的生命。變賣一切所有的,分給窮人,這就是捨的路。而這條捨的路,也是愛的路。耶穌所說的路,與這少年人以往所走的路,是完全相背的,無怪乎他不能接受,他也走不了這條路了。
然而,這條路雖然是捨的路,但卻是真正的得的路,是真正的得的惟一的路。少年人要得,但他不懂得如何得,要真的得到,就要先捨而後得,捨掉一切,是為要得著耶穌,若不肯先捨,就不能得到,因為這就如駱駝穿過鍼的眼一樣,若不先把貨物卸下,就不能過鍼門的。耶穌不只要他捨,其實更要他得,而得就是跟隨耶穌(21),耶穌叫他變賣一切,這是捨,但也叫他跟從耶穌,這就是得了。因此,得是從捨而來的,我們捨去的,是屬世的生命,而得著的,卻是永恆的生命。我們是以屬世的生命,換屬靈的生命;我們是先脫下,再穿上。脫去舊人,穿上新人,這就是屬靈的路。一個不會脫的人,就不能穿,因為不脫下的人,就沒有空間可以讓他穿也。屬靈的路,就是先捨而後得的路;若不先捨,就不能得,這就是那少年人的問題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