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1/20 jeudi 書十三
這一章是神向約書亞說話,這時的約書亞,年紀老邁,他可能以為已經把迦南地全部征服了(11:23),然而,原來神告訴他,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呢(1)。原來神的心意不只是約書亞已征服的這些地,還有更多的地,是約書亞所不知道的,但仍是神所要賜給他們的。然而,怎麼辦呢?約書亞已經年紀老邁了,不太能打仗了;這時,神就告訴他,還有那些地,都是神要賜給他們的。而神也必在以色列人面前,把這些人都趕出去(6)。因此,約書亞只要憑信心,把這些地拈鬮分出去就好了。因此,這一章開始,就是分地了。前面12章,若是打仗征服,以後的12 章,就是分地及事情的交待了。打仗是憑信心而打,也是憑信心而得勝;分地也更需要憑信心而分,因為尚未得到這些地也,只是神答應要給他們。分地時,不是按已征服得到的地而分,乃是按神所應許要賜的地而分,因此,這就是信心了。一是經歷上已有的,一是地位上所有的,二者都是他們的。
已得的地,是看得到的,但未得之地,是看不到的。雖然未看得到,但神答應給他們,這就等於看得見了。甚麼是我們的看得見呢?不只是肉眼的看得見,才算看得見,屬靈的眼睛看到了,這也是看得見,也算是看得見的。而屬靈的眼睛,就是我們的信心;信心所要看的對象(object),就是神的話語,就是神的應許。也就是說,信心是眼睛,神的話是實體,但這實體目前用肉眼看不到,但若用信心的眼睛去看,就可以看到那實體的存在。因為神說了,就是有了。而神的話說了後,我們要看到的話,不是用肉體的眼睛去看,這是看不到的;乃是要用屬靈的眼睛去看,才會看得到的。因此,約書亞在分地的時候,有兩個實體是要看得到的,一個是肉體的眼睛所看得到的地,就是已征服的地,是已經屬於他們的地。但另一個是肉體的眼睛所看不到的,這部分就需要用屬靈的眼睛去看。神已說話了,神列出更多未得之地(2-6),這些地雖然目前不在以色列人的手中,但神說祂必在以色列人面前,趕出這地上的人,而把地賜給以色列人。因此,神說話了,事情就必成就了。雖然肉體的眼現在仍看不到;但因著信心,屬靈的眼就已看到了這實體。因為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(或實體)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也(來11:1)。
人的年歲有限,一個神所重用的僕人,尤其是眾人的領袖,是更應把握光陰,爭取時間,去作該作的事。例如打仗的事,一般是要在年輕力壯時作的,我們就要在這段時間內,把之完成;否則以後就難完成了。到了年老時,雖然作不了打仗的時;但這時的約書亞,一方面沒有辦法繼續作打仗等勞累的事,但因著他年歲的經歷,他對神的認識是深的,他的信心也是大的。因此,這時他就可以用信心去相信神的話,因著信心的足夠,他就把地分給眾支派,完成神的使命了。
神的工作似乎是作不完的,約書亞的問題,不只是年紀老邁的問題而已,更是沒有人接班的問題。因為年紀老邁總有一天會到的,這是必然的;但若是能找得到一個接班的人,那就不會有年紀老邁的問題了。摩西死後有約書亞;而約書亞死後,就沒有明顯的領袖了,這就造成了士師記的混亂狀況,這才是約書亞年紀老邁的另一隱憂。可惜的是,若在這時候才選領袖,已經來不及了。一個屬靈的領袖,一開始接領袖的位時,就應想到如何培養下一代,使他們能有領袖出來。若不能培養出一個好的領袖,工作就不能持久的。因此,培養領袖(不只是培養一般的人),及積極培養接班人,應成為一個教會領袖的最重要工作之一。
這裡多次提到,利未人是沒有產業的(14,33,及十四:3-4)。作者多次的強調這點,有可能寫作的人,就是利未人。他特別說到神的旨意,就是分別利未人,成為以神為產業的人。這是過一種與一般人不同的生活的人,是過信心生活的人。他們的產業,不在地上,而是在天上。他們的責任,是事奉人,專一的事奉神,而不求地上的事。因此,利未人是分散在以色列人中,一方面是為了事奉神,另一方面,是為了見證神的應許,讓以色列人知道有一種人,他們是靠神而過活,是用信心生活的人。他們是神所保守的,是神所賜福的,是以神的國度為念的。其實神也是希望所有的以色列人,都能如此以信心的生活為原則,追求天上的福,而不是地上的福而已。
(22)這時的巴蘭(即死時的巴蘭),聖經說他是術士,而再不是先知了(參彼後2:15-16),表示他死時的身分,已變為術士而不是先知了。這是一個從先知變術士的人,他本是神的先知,但因著金錢地位的引誘,他就漸漸的挪移帳棚,最後,他可能就走到巴勒那邊,成為他們的術士了。而他最後被以色列人所殺,是包括在以色列人的仇敵中,似乎也把他算為摩押人,而不是以色列人了。因此,這是一個從先知的地位墮落成術士,也從以色列人墮落成為外邦人的例子,只因為貪心,不聽從神的話,只追求屬靈的虛榮,就喪失了肉體以及屬靈的生命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