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士十:1-16

2010/12/2 jeudi 士十:1-16

本章是記載兩個士師,一個是陀拉(1-2),另一個是睚珥(3-5)。這兩個人的事跡,記載不多。士師記中一共記載12個士師,其中六個記載比較多一些事跡(如俄陀聶、以笏、底波拉、基甸、耶弗他及參孫);而其中六個記載比較少的事跡(如珊迦、陀拉、睚珥、以比讚、以倫及押頓)。本章所記的兩人,就是後者,他們作士師分別為23及22年。只知道他們是拯救以色列人(1),但卻很少他們的事跡。而本章中還有一個重點,就是以色列人在困苦中哀求神(10),求神的拯救;而神雖然念了他們一些話,也責備他們,然而,神還是因著祂的憐憫及恩慈,而施恩拯救他們。

一般而言,一個人能對神有所認識,是藉著兩個方法,一是神的話,二是不好的環境,尤其是困難的環境,更會使人想到神。本章中的以色列人的哀求神,就是因為在苦難中,知道惟有神可以救他們,因此,他們就來到耶和華的面前了。因此,苦難雖然也可以使人跌倒,但更多的時候,是使人回轉歸向神!在士師時代中的士師,他們可能作了很多拯救的工作,這是很好的。然而,只作拯救的工作,是不夠的。士師們若能把神的話教導他們,使他們可以認識神,可以不選擇偶像而拜,只拜獨一的真神;那神的恩典就會臨到,而不必受如此多的苦了。

這裡的兩個士師,他們作了些甚麼呢?陀拉所作的,聖經說了一句,就是拯救以色列人(1),其他所記的就不多了。這代表他所作的,是把以色列人,從敵人手中救出,但卻沒有多作其他,就是教導以色列人歸向神。而後者才是最重要的。拯救人是讓人脫離苦境;然而苦難並不一定是對人不好的。苦難可以使人想到神,使人更倚靠神。因此,若只把人帶離苦難,而不把神的話語教導,那只能暫時的幫助人,卻不能使人永久的得到神的福。如此的工作,是沒有長久的功效的。
我們要作的,就是把人教導好,使人認識神,使人敬畏神,使人了解神的話語,這才是可以存到永遠的功夫。否則,士師死了以後,他們就失去了士師的幫助,也不懂得依靠神,因而得不到神的幫助,他們又再次陷入困境了。這就是士師記中,為何每次士師死後,他們就又遭到敵人的欺壓的原因了;因為他們沒有懂得,神才是他們的幫助。他們所求的,只是順利的環境,而不知道得到神,就得到一切的福。他們是捨本逐末,為了得到順利的世上的福,而不要真神的福。他們不知道得了真神,才會有真正的福。這是因為沒有人教導,也不明白神的話語的原因也。

睚珥呢?聖經中只描述他的生活,他有30個兒子,有30座城邑(應是有堅固堡壘的住所),連拯救的字眼就沒有提到了。這表示他可能有拯救,可能是一個有能力的人。然而別人所知道的,不是他的拯救及武力,乃是他的屬世的富有及奢華的生活及享樂。他有眾多的兒子,可能也表示他有很多的妻妾。這就代表他不只沒有教導好以色列人,而他自己,也不一定是追求屬靈的福氣的人了。若連士師也不太認識神,那就不能要求他們,有能力可以教導以色列人,去敬拜及認識真神了。

神揀選士師,其實不只是要士師拯救以色列人,脫離敵人的手而已;更是要他們,能夠教導以色列人,用神的話語建造他們,使他們倚靠神,如此,才可以一勞永逸,可以長治久安的。然而,士師們作了很好的拯救工作,但卻沒有作很好的話語教導,這就是士師時代的問題,這就是為何他們不斷循環下去,當士師死後,他們又離棄神之因了。

當士師們不能把神的話教導他們時,神就只好興起苦難來(7)。苦難來了,就是要提醒他們,讓他們知道要倚靠神,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罪(15),而悔改回轉歸神。因此,苦難是第二個神用的方法,目的是使人可以回轉歸神。然而,苦難不是目的,苦難只是帶我們回到神的面前的手段;而當我們回到神面前後,若沒有神的話語的教導,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得到苦難的好處的。若我們回到神面前後,又再只求拯救(15下),而不求神的話語的建立,那我們就永遠只能落在苦難及脫離苦難兩者的循環中而已。因此,我們在苦難中的悔改,不是只為了求神拯救我們脫離苦難,更是要讓神的話語,扎實的進入我們的生命中。等到我們的生命成熟了,我們就可以得勝仇敵,就不會離棄神;這時神就不必再興起苦難來,使我們歸向神;而我們就可以過一個平安、及有神同在的幸福生活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