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11/13 samedi 士一:11-21
這一段是說到以色列人如何在約書亞死後,攻打迦南人,把之殺掉或趕出的故事。可惜的是,有些太強的人,他們沒有信心把之趕出,而只得與之和平共處(19,21)。這是他們的妥協,而沒有行出絕對的真理。因為神曾吩咐他們,要把他們完全殺滅,而神既說出這些話,靠著神,就必可以成就的。但他們沒有如此做,於是就成為日後的禍患了。他們可能以為,暫時不把之趕出,以後有機會才趕出。然而,當他們第一時間沒有勇氣把之趕出時,他們以後的機會,就更少了。這就是21節所說的,耶布斯人直到寫士師記的作者時,他們仍住在耶路撒冷,與便雅憫人同住。很多事情,能做的一定要打鐵趁熱,若過了時間,則便愈來愈難的了。他們這時是一鼓作氣,又有神的應許,神的同在,但他們並沒有把握這好機會,而推到以後。我們的以後,常是我們的藉口,也常是失敗的代名詞而已。因此,該做的事,現在就要做,放到以後再做,時間拖了,問題也不會改善的。我們的問題不是時間的久暫,乃是神是否與我們同在,以及我們是否有信心去相信神而已。
現在神是與猶大人同在了,神的應許也說,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了(2)。這就是神的保證了。然而在神的保證下,猶大只趕出山地的居民(19),因為他們可能較弱吧;但猶大不能趕出平原的居民,因為他們有鐵車。其實山地的居民,也是不容易趕的,因為山地是崎嶇的,但猶大人可以把之趕出來。但當他們看到了鐵車時,他們就看不到神的應許了;他們的信心就軟弱了。其實他們看到了鐵車,他們可以求神的,若神允許,在神是沒有難成的事的。因此,對一個沒有信心的人,一些鐵車,就可以把他們倚靠神的心失去了。而一個人若不倚靠神,是不能成事的。因此,這是很可惜的,他們沒有靠神的應許,而乘勝追擊,他們不知有否去嘗試過,還是只看到了們的鐵車(19),就不去打了。於是便留下了以後的後患,不能完全過一個屬神的生活了。
我們起初的決心是很重要的。例如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時,若我們能先見證自己是基督徒,就會省了不少的麻煩。但若我們在第一時間時,不敢表達自己的立場,以後再想表達,就更困難了。例如但以理,他一到新的國家,他就立志不食用王的膳,他第一時間就做了,於是他就靠著神的恩典成功了。倘若他起先不做,以後突然覺得不對,而再想不食用王的膳,那就恐怕沒有機會了。故此,我們要把握第一時間,去做該做的事,不要推以後,否則,以後的機會,一定比現在更難的。因為這時我們已經習慣了,就更不想改變已成的事實了。
俄陀聶的事跡(11-15),是表明俄陀聶的勇敢及遠見。一個人不只是勇敢便可,他仍要有足夠的智慧,他才可以真的得勝。而遠見是一個人極大的智慧,因為人一般只會看到現在,而不會看到未來。能夠把事情看得透,且為將來的打算,這人就是智慧的人。俄陀聶不只勇敢,而且足智多謀。他的妻子要他求一塊田,他不只是要田,而且也求水泉(15)。因為沒有水泉,田是沒有用的。他也洞悉了那邊有水泉,然後他才懂得求水泉。若他甚麼都不知,他也不懂如何求的。因此,一個有智慧的人,是懂得看,也懂得要;他所求的,是果如他所需的。這就是俄陀聶了。猶大人在打仗的事上,有些人是有勇力,例如參孫,但他卻沒有智慧;這就會被人騙,最終的結局也就是悲慘了。俄陀聶懂得看到,甚麼是需要的,甚麼是永久的福,這是一個有眼光的人。我們也應學習,在屬靈上有眼光,能看得到自己的缺陷,而為不足的地方去求,而不只是求一般的福而已。
福氣有時是要配對的,也就是說,這個福的所以出現,是要有另一個福同時存在才可。有了田,若沒有水泉,那田所帶來的福就沒有了。同樣,我們有了勇力,若沒有智慧,那勇力就沒有用了,反而會害了自己,參孫就是如此的例子了。因此,有些福是成雙成對的,是相連在一起的。我們必須懂得看事情的全面,而不只是單方面,否則福氣是不會臨到我們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