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7/24 samedi 詩四十二
這一篇詩篇,是可拉的後裔所寫的訓誨詩,似乎詩人是在一個仇敵欺壓的環境中(9),而且是看不到神。同時,他又追想以前的美好光景,那時,他們可以一同到神的殿中守節(4),而如今好景不再,他們沒有了那些熱鬧的氣氛,於是詩人就認為神忘記了他(9),他的心就極其悲傷。這是外面的環境,然而他也兩次發出了呼喊,這呼喊似乎是自己向自己呼喊的,他問自己,為何憂悶,為何煩躁,他知道自己應當仰望神,因祂一定會幫助自己(5);祂也一定是他臉上的光榮,是他的神(11)。
這裡兩次的呼喊,是一種知識上的認知,也是突然的醒悟,當一個人在一個不好的環境時,似乎失去了神,似乎神忘記了他;於是他便會憂悶,他就會煩躁,這是自然的表現。人很難心情沒有搖動,很難不被環境所困。然而,我們的答案,一定不是環境,也一定不是我們的努力。我們的答案,一定是應當仰望神,因為只有祂,是我們的幫助,是我們的答案。因此,這是一個自己對自己的提醒,是在環境中的發現。
為何詩人可以自己提醒自己,為何他會自我發現答案呢?若在平時,或是多人之時,在好的環境時,人都一同到聖殿中定拜時,他就會覺得神的同在;然而當人都不在,都沒有機會敬拜神時,那人就很易覺得神不同在了。然而,神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,神也不會不顧我們的。我們以為神的不在,是因為環境引起的假象,因為環境使我們以為神不同在而已。環境不是真的,神的同在才是真的。因此,詩人可以突然醒悟過來,因為這其實是神的提醒,是神的靈在他的裡面的提醒。而這個適時的提醒,是不簡單的,我們需要這種適時的提醒。如何才可以得到這適時的提醒呢?第一是神的憐憫,是神的作工。因為神藉苦難而造就我們,因此,在苦難中,神也會特別給我們恩典。而最大的恩典,就是聖靈的同在,聖靈的提醒,聖靈的加力量了。因此,這是神親自作的,此其一。第二,我們平時對神的認識(8),會加深我們在苦難中對神的切慕(1),也使我們認知神的恩典。而我們在患難中的禱告(8),會使神作工在我們身上。這時我們就可以把眼目轉向神,這就是我們得勝的開始了。
以弗所書第一及第三章中,保羅有兩個禱告,一是把我們的眼光帶到更高的神身上;二是讓我們可以從永恆去看現在。這都是告訴我們,我們在神的眼中是寶貴的,但我們卻不能看得清楚,以為我們是小的,是不值得神眷顧的。然而,若我們能把禱告及眼目,看得更高及更遠,懂得如何看事及看我們自己,我們就不會把自己縮小,我們的信心就會出來,就不會被環境所騙了。
(3,10)「你的神在那裡呢?」這是別人的話,說了兩次。別人的話會使我們觸景生情,加深了我們的感覺。其實在患難中時,神不是不與我們同在,只是我們的「感覺」覺得神不同在而已。感覺不一定是對的,但對那個感覺的人而言,卻是真實的。而我們的感覺,更是受到別人的言語,以及環境的影響。因此,別人一句話,就會使我們的情緒低下,馬上覺得神不同在了。這時,若別人說了話,但神沒有說,我們就更易上當了;又有時別人說了話,即使是神說了,我們也聽不進去了,其實神不是沒有說,只是我們聽不懂,或是忽略而已。因此,我們要多求神的話,在苦難中不要隨便聽別人的話,以免影響我們的心情,失去神的同在的感覺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