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詩卅四

2010/7/15 jeudi 詩卅四

這也是一首呼籲人尋求耶和華的詩篇。詩人是一個親近神的人,他嘗過主恩的滋味,便知道祂是美善,投靠祂的人有福了。因此,他也鼓勵人去投靠神,因為尋求耶和華的,甚麼好處都不缺(10)。但當詩人一方面勸人投靠耶和華,因為投靠祂的人一無所缺時,他又同時說到,義人多有苦難,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(19)。若是投靠祂的人一無所缺、甚麼好處都不缺時,為何這種人還是有苦難呢(4,6-7)?甚麼是福,甚麼是好處呢?苦難到底是福嗎?苦難是不是好處呢?詩人在這裡,其實是在一種苦難的背境中,而作的這一首詩,因為他在遭遇到掃羅的逼迫,而逃到亞比米勒的面前,因此,他是在遭遇患難時,對神的依靠。他不是沒有苦難,但在這個苦難中,他仍是可以覺得,神救他脫離了一切的恐懼(4),神也救他脫離了一切的患難(6)。這時,其實他仍沒有脫離患難,但因著他倚靠神,因著他的信心,他的心境已經是平靜安穩的了,他在心境上經歷到神的同在,他外面的環境是惡劣的,然而他的心境是喜樂的,因此,他的甚麼好處都不缺,是指屬靈上的好處,他的福氣,是指屬靈上的福氣。他的外在環境,迫使他更親近神,因為除此之外,他已經別無所靠了。而因為他裡面的心境是平靜的,他就不會再受外面的環境所困,他就可以因著心境,脫離了外面苦難的環境,而可以得享神的恩典的滋味。

因此,大衛叫人來嘗嘗,嘗甚麼呢?就是嘗一下神的恩典。嘗就是嘗試,嘗試的人不一定是有經歷的,也不一定是有信心的,但嘗是我們的起步,是我們的開始。大衛已經嘗試過了,他已經有這經歷了,但我們呢?我們還未有,而一個未有的人,是否願意嘗一下呢?若是我們肯嘗試,那是沒有例外的,凡願意嘗試的人,都可以得到神的恩典,沒有一個例外的。嘗試是對我們沒有經歷的人說的,若是我們願意,神就必把美好的福給我們。

神對付苦難之法,常常不是馬上把苦難拿去,而是要加給我們夠用的恩典,使我們在苦難中,可以嘗到神的恩典的滋味,這比馬上把苦難拿去,更加寶貴。因為如此,我們可以在苦難中,得到比在沒有苦難時更大的福。在苦難中的人,有兩個可能,一是因為苦難而埋怨神,而不要神;二是因為苦難而更加的靠近神,因為除了神外,再沒有可依靠的了。大衛呼籲人,在苦難中的人,要學習嘗嘗主恩的滋味,要學習投靠祂,我們便可以得到福氣了。

(11)敬畏耶和華的人,不是只有嘴上說說而已,乃是有言語及行為的印證的。一個敬畏神的人,是一個活出神的道的人,敬畏雖然是心態的問題,但因為敬畏,人的言語自然不同,人的行為也必不同。敬畏雖然是對神的,但我們的表現,卻是可以對人的,也是應該對人的。不只是對神有敬畏,而且是對人也有和平。一個敬畏神的人,他也是一個對人謙恭的人。

(19)這一節說到義人多有苦難,然而其他的經文,又說到尋求耶和華的人,甚麼好處都不缺(10),投靠神的人有福了(8)等。義人就是一個尋求神的人,也是一個投靠神的人。那麼到底義人是有苦難呢?還是甚麼好處都不缺呢?這似乎是予盾的,但卻是並存的,是兩者都有。義人是為義受逼迫的人,因為這世界是敵基督的,因此,也會受苦難(這裡不是指罪而來的苦難)。然而,義人既多受苦難,為何還可以甚麼好處都不缺呢?其中的關鍵點,就是神的恩典,就是我們來嘗嘗神後,而得到的恩典!這些恩典,不一定是在非苦難時,可以加給我們的,這是生命的經歷。當神容許我們經歷苦難時,神一般都會把比苦難更多的恩典給我們,所以我們就在苦難中,仍然可以甚麼好處都不缺;仍然可以在苦難中而得福。這是神的作為,是神的律,不是世界的律。

因此大衛宣告他要作義人,雖然是受苦,但卻仍是有福的。他不求苦難的脫離,而求嘗嘗神的恩典。其實脫離苦難有兩種情形,一是神把苦難拿去;二是神在苦難中,讓我們仍可以嘗到神的恩典,並且是更多及更大的恩典。當我們在苦難中,仍因著神而有一個好的心境後,我們便不再在乎外面的環境了,這時我們在實質上,就是已經脫離苦難了。若選擇義而要受苦,大衛仍是要選擇義,因為選擇義就是選擇神,這是為義受逼迫,是有福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