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4/19 lundi 創十四:17-24
這一段是亞伯蘭得勝回來後,有兩個王來迎接他。一個是所多瑪王,一個是撒冷王,兩個人都來迎接他,其中一個是與這件事件有關的,就是所多瑪王,因為他把他的敵人殺敗了,因此,他迎接亞伯蘭是有道理的,是因為他的利益得到了報酬,因此,便來歡迎他。但撒冷王呢?似乎本是是與這件事件無關的,但卻也出來迎接他。因此,從屬世的角度來看,所多瑪王出來迎接,是自然的,也是出於這王的感恩,因為亞伯蘭幫了他的大忙。但撒冷王出來,卻是特殊的,因為本是與他無關的。因此,他的出來,就不是因為亞伯蘭屬世的爭戰的勝利,乃是因為其他原因而出來的。這是因為亞伯蘭的屬靈勝利,是神給他的一個賞賜,因為亞伯蘭不只是在屬世上勝利了,而且他在屬靈上也勝利了。他不因為羅得的遠離,他就懷恨在心,他的心是有愛的,他是有赦免,有寬容,而且,他是捨命去救羅得。羅得沒有把之作為父親看待,而他卻把之作為兒子及骨肉看待;這就是亞伯蘭的得勝。
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,不只有屬世的得勝,可以使我們得到屬世上的賞賜,而且,我們更可以在每一件事上,也可以得到屬靈的得勝,及屬靈的賞賜的。而撒冷王之出來,應是代表神對亞伯蘭的悅納,以及對他的賞賜。這是一個預表,也以撒冷王來預表了將來的基督。因此,亞伯蘭這件事,是合乎神的心意的,他不只在屬世上勝利,更重要的,他是在屬靈上得勝,他的生活,是神所悅納的。
亞伯蘭得勝了,他沒有與羅得討利益,他也沒有乘機向所多瑪王要財物。他的爭戰,不是為了財物,他的捨命犧牲,不是為了世上的目標,乃是為了無私的愛。因此,他所付上的,是白白的,是沒有代價的,也是不要代價的。但他救了羅得後,他為何不勸一下羅得,再重新回到他的家中呢?試想這時的亞伯蘭,是膝下猶虛,若羅得願意再回來,這對亞伯蘭而言,是一個安慰。但他沒有這樣做,這可能代表,他不願因為這功勞,而拿出來換取他的利益,他只等羅得的自願,而不要出於勉強。他雖有功勞,但他不會誇自己的功勞的。那他為何不勸一下羅得,不要再在這罪惡之城中沉迷了呢?亞伯蘭有沒有勸他,我們不知道,但也可能羅得的財產等物,已在城中根深蒂固了,也不易回頭。而且,若發生這事後,羅得是明理的話,他也應自己有所覺悟才是的,但他似乎沒有回頭之意,亞伯蘭便等他自願,而不會勉強了。其實神已給了羅得這一次的機會,讓他可以重新思想,所多瑪城是多麼的靠不住,但他這次沒有退出這城。直到多所瑪被滅後,他才退出,他所有的財產,也就全部化為烏有了。因此,為了追求世上的財物,到了最後,還是一個空字而已。
因此,亞伯蘭是得到了雙重的得勝,一是屬世的得勝,這是明顯的;二是屬靈的得勝,這是神特別讓撒冷王出來,表示歡迎他屬靈的得勝,這是神所賜給他的。也讓他可以把所得來之物,獻上十分之一,代表向神的感恩,因為他知道,一切的得勝,不是自己所可以得到的,乃是神所賜的(參23)。他得勝了,但他不要人間來的財物,他知道神所賜的,才是最重要的,他也為是為了人間的財物,才出去爭戰的。他是為了愛,為了愛羅得而捨命爭戰的。所多瑪王要賜他所得到的,但他不要;他反獻上十分一給神,這代表他明白,一切都是神所賜的,他所要表示的,也是不靠己力,乃是靠神的恩典。他也不讓別人覺得,他是憑己力而得到的財物,他要人也知道,他是靠神而得到的一切。他不要讓所多瑪王,有一個藉口:是因為他的賞賜,亞伯蘭才有財物。他要人知道,亞伯蘭所有的,都是因為神的恩典所賜,才會有的。
因此,對兩個王的歡迎,亞伯蘭的態度是不同的。對麥基洗德而言,他是代表神的祭司,亞伯蘭是樂意獻上十分一,表示對神的感恩,知道是神的恩典,而不是自己的努力。這是亞伯蘭的認知:若不是出於神的恩典,318人是不可能得勝的。對於所多瑪王,他也沒有一點因功而傲的感覺,他不會覺得因為得勝了,而理所當然的得到所多瑪的賞賜,他只要基本所要的(24),他沒有誇功,他只有把榮耀歸給神;他也不要留下甚麼藉口,使人認為他的財物,不是出於神的恩典而來的。他要把一切可能的誤會,都要除去,而只能把一切功勞及榮耀歸給神,這是亞伯蘭所作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