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1/13 mercredi 詩十三
這一篇是大衛的詩,是他在困難的環境中,向神祈求的詩。然而從他的詩詞字句中,似乎神並沒有馬上回答他,沒有馬上解決他的困難。因此,他覺得神忘記了他,不再理他了(1)。這時他的眼目向環境看,他外面有敵人的壓制,也有敵人的嘲笑(4),而當他以為他呼求神後,神必會解救他時,他失望了,他覺得環境沒有改善,他再次向神呼求。而當他繼續向神呼求後,他突然就有不一樣的看見了,他轉念倚靠神的慈愛(5),他這時仰望神的救恩,感受祂的厚恩(6),因此,他的環境似乎沒有變,但他得到了信心的應許,他得著了神,便不再因著環境而煩惱了。這時,環境是否改變,都對他沒有影響了,因為他已經得到了神,他不再在乎外面的環境了。
因此,這一首詩似乎是描述,一個詩人如何在禱告中,得到了力量,得到了改變。而這個改變及力量,不是因為神已垂聽了禱告,而是他在禱告中得到了神,而仍未有得著所祈求的。一般來說,我們在有需要時,來到神前禱告,一定是希望神快快作工,尤其是當環境很困難,時間又短時,我們更是很難再等待。然而,忍耐是一件很難的事。忍耐是需要時間的,然而環境又不容許我們再等,這時,我們便會很易煩躁不安,甚至以為神不再顧我們、以為祂忘記了我們了(1)。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,但神是有祂的計劃的。在禱告中,神不只希望我們得著所求的而已,更是希望我們得著祂自己,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。大衛在這篇詩中,一直向神祈求,不知有多久,但神似乎一直沒有垂聽他的禱告。當大衛的目的,只是為了得著他所求的那個目的時,他便會以為神不理他,以為神忘記了他,原因是神沒有如他所想的,快快的應允他所求的。但我們禱告的目標,雖然只設定在我們所求的事的本身上,然而神卻會把之調整,把之調到神的身上。那就是我們每次的禱告,不只是為了解決事情的本身,更應是得著神的自己;可以藉著禱告,而與神相交,因而更認識神的旨意,認識祂的慈愛及厚恩,這才是我們禱告更重要的目標。
當大衛只把禱告的目標,放在他所求的事情上時,因著時間緊迫,他就失去了耐心,他就覺得神不顧他(1),神沒有應允他(3)。這時他的眼睛,只注重在事情的解決方面,而不在乎其他。因此,他只看環境,只看仇敵,他忘記了神的能力,神的厚恩。但神延遲不答應他,不是不顧他,也不是忘記了他,乃是想他能得著更好的福,那就是神的自己。因此,神延遲答應禱告,其中一個原因,就是祂需要時間,讓聖靈在我們身上作工,祂需要讓我們在禱告中,能真正看得到神的自己。祂要改變我們對事情的看法,祂要我們學習把眼目看祂,而不是看環境。因此,在禱告中,除了為了事情而祈求外,有一樣更重要的事情,就是藉著禱告親近神,得著神的自己,這是比起事情的成就更為重要的。
因此,在這篇詩中,最初大衛只把他的眼睛看著環境,而神只是他為了達到他的目的,而有的次要品而已。但到了最後兩節時,他改變了,這時,他把神的慈愛,神的救恩,以及神的厚恩放在重要的地位了。他在禱告中明白了,他只要得到神的慈愛,得到祂的救恩,那就比任何東西都重要。雖然環境未改變,但他可以因著神的救恩快樂,他可以因著神的厚恩歌唱。這就如哈巴谷在不好的環境中,仍可以因救他的神喜樂一樣(哈3:17-19),因為他得著了神,這才是禱告的真正要得著的。
這首詩中雖然沒有說到大衛改變的原因,但從這詩的開首4節,與後來的兩節的不同,我們便知道他改變了。至於他如何改變的呢?這就是禱告中神的工作,聖靈可以開人的眼睛,使人的看見不一樣。第3節的「眼目光明」,不只是代表肉體的眼的看見,更是屬靈的眼的看見。當一個人把眼目定眼在神的身上時,他的看見是可以180度的轉變的。當我們把眼目,只定睛在環境及敵人時,我們會愈來愈覺得自己可憐,也會覺得神忘記了我們,甚至以為神要永遠忘記我們(1)。然而神不可能永遠忘記我們的,這是我們的假象,是環境帶來的假象。我們是屬於神的,不可能被神忘記的。而我們認為神忘記我們,是因為我們只定睛在環境身上,而沒有把眼目定睛在神的身上而已。但當大衛再持續禱告時,神就可以在他身上工作,聖靈便開啟他的眼睛,使他可以轉向,把眼目定睛在神的身上,於是他看到了神的慈愛,看到了祂的救恩,也看到了祂的同在。祂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,環境的不好,不代表祂的遠離,只代表我們不會看而已。因此,當大衛把他的眼睛,調整到轉向神時,他所看見的,就會完全不一樣,他就馬上得到了神的慈愛,神的救恩,因此他就因著神而喜樂,這時,環境如何,已不重要了,而這詩也沒有再提到,是否環境已改變了,因為這已經不是很重要的事了,因為大衛已得著了神自己了,其他已是次要的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