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10/30 vendredi 代上廿五
這一章是記載到大衛分派作彈琴、鼓瑟、敲鈸、唱歌的人,將他們分為24班,每班12人。而這些人,都分別是亞薩、希幔、並耶杜頓的子孫。也就是說,是他們三族的人,在神的殿中可以用詩歌來敬拜神。這是大衛所設立的,是他為了回報神的恩典,而想出來的方法,而這也是神所允許的。而這三人:就是亞薩、希幔、及耶杜頓,他們都有寫出詩篇來,例如亞薩是寫50,73-83篇,耶杜頓是寫62篇,而希幔是寫88篇,供後人閱讀及頌讚神。而亞薩的詩,算是詩篇中有名的詩,例如73篇是給我們很好的幫助,使我們懂得如何在逆境中親近神。這是很不錯的詩。因此,他們不只是歌唱事奉神,而且是把他們的敬拜及感想,寫成詩篇,幫助後世的人,這是很好的事奉。因此,廣義而言,詩篇可以說是因著這些敬拜事奉,而出來的美好的詩歌,而詩篇中大衛寫了很多的詩,而大衛也想藉此而歌唱神,因此,他便設立了詩歌的敬拜,可以抒發我們的心聲,可以表示我們對神的感謝及讚美,是很有意義的。他們這些歌唱的敬拜,不只是當時的感恩,而且可以藉著詩篇的撰寫,而留存於後世,使人的靈可以提昇到敬拜神的層次,這是大衛很重要的一種供獻。
(7)這裡說到他們學習頌讚耶和華,這是指甚麼樣的學習呢?這是指音樂的學習,還是其他的學習呢?這應不只是指音樂的學習,而且是心態及全人的學習。我們對神的敬拜,是全人的敬拜,是我們的身心靈全體的投入。故此,是身心靈都要學習敬拜神。音樂的唱出來,是技能方面的問題,是屬於外面的,或是身體的功能及技巧方面的,這需要學習。因為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聲音,也有不同的技能,經過訓練後,是可以進步的。然而除了聲音方面的學習及訓練外,更要緊的,就是心靈方面的訓練,敬虔雖然不是訓練出來的,因為那是生命的問題;但當我們有了生命後,如何把我們的敬虔,藉著音樂而表達出來,卻也是需要技巧的。因此,雖然頌讚耶和華,是出於自然的生命,但要把內在的生命,表現於外在,使別人也可以一同同感一靈地讚美神,這就需要一些訓練及學習了。
(5)這裡說到希幔奉神之命,作王的先見;而第一節中,也說到唱歌的原文是說豫言。因此,似乎歌唱者與神的話是分不開的。也就是說,若是歌唱者,他應更懂神的心意,而按神的心意,藉著詩歌,可以說出神的話,讓人可以按著神的心意去敬拜神。故詩歌不只是唱出一些歌,更是叫人藉著詩歌,了解神的心意,也可以藉著詩歌,而把我們的頌讚、稱謝歸給神。故作先知似乎與歌唱是相連的,一個好的歌唱者,是可以唱出神的心意,讓人可以一方面敬拜,一方面也明白神的旨意,而可以按著去行。故此,若歌唱的人是屬神的,是有先知的恩賜的,這更能幫助人,使人進入到神的心意中,去敬拜神,以得到神的喜悅。
設立詩歌班的想法,是大衛的想法,他的一生,不只是為了建殿而預備,他也預備了一個創新的作法,就是詩歌班的設立。這是摩西的律法所沒有的,是大衛的創意,是大衛對神的回應,而這個詩歌班的設立,可以說是人對神的恩典的回應。摩西的律法中,沒有這個規定,但大衛為何可以有這個新的設立呢?原來這是代表人向神的回應,是人的主動而作的。神當然沒有叫人如何回應神的恩典,人的回應,是自動自發的,是出於自己的感恩而有的。因此,詩歌班的設立,是大衛對神的恩典的回應,是人對神的愛的行動。故這不是出於神的命令,乃是人對神的愛的回應。而這個回應,是適當的,是神所喜悅的,雖然不是神的命令,但卻是神所喜歡的。這是一個善於摸神的心意的大衛所發明的,他也因此把詩歌及詩篇留存後世,使更多的人可以懂得如何敬拜神,是很有意義的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